星期四, 7月 19, 2007

 

如何利用你的網站透過Google AdSense無本賺大錢?

How to earn big money via Google AdSense?
如何利用你的網站透過Google AdSense無本賺大錢?

Plenty of Fish
http://www.plentyoffish.com/
Digg
http://www.digg.com/
Shoe Money
http://www.shoemoney.com/

News:
http://www.101du.cn/uMoney/245-11013.aspx

下面是Google AdSense富翁排行榜中列出的通过Google AdSense赚钱最多的8个网站:
  1.美国免费交友网站PlentyOfFish.com的站长Markus Frind,每月从Google AdSense获利30万美元。(关于PlentyOfFish通过网络赚钱的经验和方法详细介绍,见网络赚钱方法的专题文章“如何在三个月内通过Google Adsense赚一百万美金”)
  2.目前最火热的Web 2.0新闻社区Digg.com的站长Kevin Rose,每月从Google AdSense获利25万美元。
  3.Jeremy Shoemaker,通过成百上千个域名联合营销,每月从Google AdSense获利14万美元。
  4.著名博客Weblogs创始人Jason Calacanis,在将之出售给美国在线之前,Weblogs每天从Google AdSense获利4千美元,而现在由美国在线掌控之后,每月至少也能从Google AdSense获利12万美元。
  5.MySpace个人空间展示与设计网站Freeweblayouts.net创始人David Miles Jr.与Kato Leonard每月从Google AdSense获利10万美元。
  6.高级水管工Tim Carter的建筑咨询网站AskTheBuilder.com每月可为他从Google AdSense获利3万美元。
  7.专业Google AdSense用户Joal Comm每月能够从这一广告服务中获利2.4万美元,他甚至还写了一本专门介绍如何从Google AdSense赚钱的书。
  8: Shawn Hogan的商业软件网站DigitalPoint.com 每月可为他从Google AdSense获利1万美元。
Google AdSense赚钱相关内容:
·google adsense广告联盟简介
·如何申请google adsense广告联盟
·申请google adsense帐户注意事项
·google adsense广告计划政策摘要
·网站赚钱应如何选择网络广告联盟
·如何在三个月内通过Google Adsense赚一百万美金

Google AdSense:
https://www.google.com/adsense/login/zh_TW/index.html
https://www.google.com/adsense/login/zh_TW/?hl=zh_TW&gsessionid=-yatpTfr3uo

標籤:


星期一, 7月 02, 2007

 

越南商機

越南商機
Vietnam Business Opportunities

Saigon Securities 西貢證券公司
http://www.ssi.com.vn/global/defaultvn.asp

Vietnam Economic Times
http://www.vneconomy.com.vn/eng/

Ministry of Finance, Vietnam
http://www.mof.gov.vn/

Vietnam Stock Exchange
http://www.vietstock.com.vn/

台灣駐越南代表處
http://www.teco.org.vn/

星期日, 7月 01, 2007

 

評介:《曾淵滄看香港》

評介:《曾淵滄看香港》
出版商:三聯書店(香港)
出版日期:2007年6月

憑著個人投資經驗,以及所受過的嚴謹管理學與經濟學專業學術訓練,再加上其新加坡成長背景,使曾淵滄成為香港財經評論界一位有精闢觀點、獨特視角的人物。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曾淵滄教授往往一矢中的、言之有物,所提出的多是可行的見解與方案,而並非如一些所謂評論家提出的不切實際的空話。既能在學術領域有所建樹,又能在實務領域以通俗文筆寫出普羅大眾都能看懂的財經及政策分析文章,將枯燥繁瑣的數字及方程式,融進日常生活中,是曾淵滄的拿手本領。因此,他在近年成了媒體的寵兒,作品一紙風行。最近,香港三聯書店特將他近年的政經分析文章結集成《曾淵滄看香港》一書,帶領讀者洞察香港的財經市場走勢,以尖銳的角度剖析香港社會的優勢、不足和危機,更預測了香港的未來及希望之所寄。

書中收錄多篇有關最低工資立法的文章,曾淵滄強烈反對這項立法。他認為,硬性立法會破壞行之有效的自由市場的平衝,甚至會為香港帶來大災難。那些希望藉此立法而使工人得到保障的人士,如果如願立法成功,結果將會弄巧成拙,造成大量低技術或非技術人士失業,大量工作婦女被迫要回到廚房(他舉出歐美日的例子),所以這是一項老板、工人與整體香港「三輸」的陷阱。

消費稅(銷售稅)問題也是本書一大重點。曾淵滄在書中表示,香港政府推銷消費稅的方法是錯誤的,例如拿什麼「稅基狹窄」、人口老化等觀點,根本與市民的切身利益距離得太遠,絲毫不能打動人心。他認為,應參考其他國家例如新加坡的做法,推出消費稅的同時,減低利得稅及薪俸稅,就能皆大歡喜。

身為新加坡出生成長的香港學者,對於經常被拿來比較的這兩個城市,他也有不少獨到見解。他表示,由於國情有別,香港不能照搬新加坡模式。例如上任特首董建華上任伊始就到訪新加坡,看到人家95%人民有自置居所,好不羨慕,回港就推出「建屋八萬五」政策,結果遺禍多年。他對於曾蔭權說要學習新加坡執政人民行動黨培養政治人才,也提出質疑,最主要原因是,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這套系統從立國始已進行,而香港從來沒有這種政黨政治文化,從何培養起?他反而認為,香港最有可能向新加坡取經的,是推動銷售稅方面。

對於香港面對的挑戰,曾淵滄分析,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非理所當然,並指出,新加坡以各種稅務優惠來打造金融中心(尤其外匯交易中心)地位,最高的優惠是完全免稅,而香港至今為止充其量也只是中國的金融中心,還得面對上海的虎視眈眈,所以香港必須有一些新的動力。不過,他也認為,中國這麼龐大的國家,讓香港、上海及深圳都成為金融中心,也不會太多。

曾淵滄對香港政府的一些官僚做法也很不以為然,例如在引進專才方面。他分析,所謂專才,並不一定是那些所謂國際級精英才是專才,只要每月能賺兩萬元港幣的,就已經算是專才了。他說,香港至今只引進了數十位專才,就大事宣傳,但那數十位頂尖音樂家、運動員移民香港,並不能對香港經濟帶來什麼幫助,只是一項「面子」工程。如果香港政府能夠改變策略,引進兩百萬名能夠月入兩萬港元以上的各地「專才」,就會對經濟大有幫助,而且改變人口結構,包括改善人口老化、增加中產階層比例等等。他舉例,新加坡過去十年,人口由三百萬增至四百萬,藉此維持高競爭力,就是靠引進大量人才(尤其中國大陸人士),而且審批簡單快速,不像香港般要什麼專家組成的評審團。

香港會不會被邊緣化?香港經濟轉型何去何從?相信這本書的出版,能帶給相關決策人士一些參考。

*蕭偉基
2007/6/30

標籤:


 

評《香港金融業百年》

  作為世界第十大銀行中心、世界第七大外匯交易市場及亞洲第二大股市,金融業是香港的經濟支柱之一,而更有人形容香港的「銀行多過米鋪」,因此香港開埠一百五十多年來的金融業發展史,也側面反映香港的歷史。長期研究香港經濟史的廣州暨南大學教授馮邦彥,最近出版的巨著《香港金融業百年》,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生動描繪了香港金融業的歷史,除了供一般讀者從中了解香港的金融業發展歷程之外,所謂鑒古知今,金融業人士、相關政府官員都應該一讀此書,為香港金融業的永續發展作擘劃。
  《香港金融業百年》內容涵蓋香港的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銀業及政府有關金融政策等金融相關事項的演變,也詳細記載了百年來多次影響深遠甚至現今提起仍令人驚心動魄的金融大事,包括導致恆生銀行控股權易手給匯豐及多家銀行倒閉的六十年代銀行危機;恆隆銀行、海外信託銀行等被接管的八十年代銀行危機;導致港元大跌以致產生港元與美元掛鉤的「聯繫匯率」的八三年香港前途信心問題;恆生指數一天急瀉三成三的一九八七年十月「黑色星期一」股災;餘波盪漾至今的九七至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等等。
  危機也是轉機,這是每次大事發生後許多人藉以自我安慰的期盼,的確,事實上每次事件後政府及民眾都會吸取教訓,亡羊補牢,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例如六十年代初廖創興銀行因以高息吸引存款並將大量貸款投入風險較高的房地產業,導致經營危機及揭開銀行擠提風潮的序幕,其時許多銀行都是採取這種冒進的經營策略,利率戰激烈,銀行界組織於是達成「利率協議」,各銀行需遵守這項協定。此外,政府也於六四年根據湯姆金斯報告,修訂銀行業條例,加強對銀行的管制,並於六五年暫停簽發銀行牌照,直至七八年才重新簽發。但時移世易,「利率協議」已於去年撤銷。
  八十年代初期的銀行危機,再次暴露了香港在銀行監管方面的漏洞,因此催生了一九八六年銀行業條例,加強銀行監理專員的職權,加強對銀行管理層素質的要求,規定對銀行股本、儲備及派息的要求,規定對資本充足比率和流動資產比率的限制。
  八七股災後,政府根據戴維森的《證券業檢討委員會報告書》,作出一系列改革,提升證券業的專業素質,並成立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賦予廣泛的監管權力,為提升香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地位,奠定基礎。但隨著時代的變化,香港證券監管的缺陷逐漸浮現,例如最近「低價股風波」及中國大陸民企股賬目事件,再次考驗香港當局,一定要與時俱進,才能繼續向前。
  回顧香港的幾次金融危機,六十年代及八十年代的銀行危機的主要原因都是銀行將貸款大量投入房地產業,比重甚至高達八成,這顯示這兩大行業是香港的經濟命脈,千絲萬縷互相糾結,稍弄不好即會釀成災難。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負資產階級」湧現,所幸銀行業未受致命衝擊,未釀成像六十年代及八十年代的巨災,顯示前車之鑑已收效,政府和銀行業都已吸取教訓,早有預防,但如何使負資產效應不再擴大,就要看主事者的智慧了。
  另外,經歷二戰前銀本位制、英鎊匯兌本位制、二戰後與英鎊掛鉤、與美元掛鉤、自由浮動以至現今聯繫匯率的香港貨幣機制,在不同時代因應不同形勢而有所改變,在財政赤字嚴重、通縮持續的形勢下,是否有調整的必要,也值得深思。

(蕭偉基)

2002/11/10

標籤:


 

評梁小民《漫話宏觀經濟學》和《漫話微觀經濟學》

  經濟學是歷史最短的社會科學,自亞當.斯密於一七七六年出版、為現代經濟學奠基的《國富論》算起,只有兩百多年歷史,但是經濟學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探討的是如何讓人類生活得更美好;而歷史上許多政權的衰敗,都是由於沒有將經濟搞好之故。但是即使到了今天,許多人,包括一些政治人物及新聞工作者,仍不了解許多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以致不能很好的作出貢獻。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梁小民著的《漫話宏觀經濟學》和《漫話微觀經濟學》,以生動的故事或話題切入,深入淺出的闡述一百多個經濟學概念、理論和名詞,有助一般讀者理解經濟學。
  在中國大陸因產權問題而使許多企業家焦頭爛額之際,作者在兩本書中有關私人產權對經濟發展的功勞作出高度肯定,無疑可予相關人士作為參考。作者指出,英國變富的關鍵不是資本積累,不是工業革命,也不是海外掠奪,而是在十六至十八世紀圈地運動中私有產權制度,以及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鼓勵人們努力從事經濟活動。因此,作者表示,窮國不應再怨天尤人,指責歷史上的殖民主義,「致富之路還在於建立市場經濟制度」。
  對於中國政府近年來頻頻以假日經濟來刺激內需,作者相當不以為然。他以「消費函數理論」來說明,假日經濟並沒有增加總消費或提高邊際消費傾向,只是改變了消費方式和時間而已。他認為,不應該誇大假日經濟的功能,將它神化,而應從根本上解決低收入者,尤其是農民的收入增加問題。
  在中國許多企業拼命求大,以躋身全球五百強為目標之際,作者則提出忠告,指出企業並不是一味求大,而是以效益為準,那種盲目合併企業以追求進五百強的做法,往往事與願違,因為「綁在一起的小舢舨決不是航空母艦」。
  現在一般以GDP來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富有,但並不能衡量出人民是否幸福,例如環境污染、人民是否有閒暇等情況,並不能從GDP中反映,甚至由於科技的進步,產品價格下降,這些都會導致GDP減少,但人民卻能生活得更好。作者因此提出「幸福不僅來自GDP」的觀念,但同意GDP是幸福與經濟福利的基礎。
  經濟學是一門會出現極大爭論,甚至出現完全相反看法的學問,例如政府應該以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調節經濟,即是永恆的問題。作者相當推崇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將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巧妙配合,使美國能夠在克林頓任內從龐大赤字變成財政出現盈餘,以及達致失業率下降、經濟穩定成長、通貨膨脹溫和的目標。因此,如何運用政策調節經濟,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
  社會不斷變化,經濟學和其他學科一樣,也不斷發展,例如在一九九三年以前,世界各國一般以GNP(國民生產總值)來核算國民收入,但由於經濟日益全球化,各國經濟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項產品已難以分清是哪一國公民生產的,因此九三年後改以GDP(國內生產總值)來核算國民收入。因此,在一些可以預見的形勢發展,例如在許多國家出現高齡化社會的趨勢下,作為一門吸取前人經驗,對未來作出預測與部署的學科,希望經濟學家能夠未雨綢繆,提出能讓人類未來過得更美好的經濟理論。(蕭偉基)
2002/12/15

標籤:


 

書評:《抉擇》(The Choice)

書評:《抉擇》(The Choice)
現今世界,大概已經沒有多少人會懷疑自由貿易的好處而鼓吹保護主義了,但是,相信仍有不少人不了解其中的奧妙,例如:為什麼自己的國家停止生產某些產品而購買外國貨,對自己會有好處?關稅可以保護本國的工作機會嗎?貿易逆差有損美國利益嗎?。擅長將經濟理論以小說形式展現的美國教授羅素.羅伯茲(Russell Roberts)所著的《抉擇》(The Choice)一書,就是一本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之爭的寓言。
作者以十八至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重返人間,與一位虛構的美國電視機廠總裁的精彩對話,闡述自由貿易的好處,解答了許多有關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的疑問,也打消了書中另一主角-虛構人物艾德.強森欲替主張保護主義總統候選人站台的念頭。
此書雖然是虛構的小說,但時空背景與現實相符,描述了一些重要的經濟事件,包括六十年代起日本產品大舉進口美國、電腦的與起、英特爾和比爾蓋茲的出現等。
自由貿易為什麼是好的呢?作者提出了「間接致富之路」的概念,例如生產電視機的工廠不再生產電視機,改而生產藥品,並將藥品出口日本,換成日本的電視機進口美國。作者以「比較利益」(李嘉圖是此理論的奠基者)解釋了這種做法,因為在自由市場之中,商人會因應現實的情況,自動調整,生產最具效益的產品。如果政府強行干涉,實施關稅、配額或補助國內企業等保護主義措施,受損的就是人民,因為人民將因此而不能享受到高素質的產品,甚至要花更多錢來購買低質量的東西。
作者還表示,一個國家通向富強之路是:聰明地利用自己的資源。而資源不僅是土地、石油、礦物質源,還包括知識技能、教育、創造性以及人的動力。他說,那就是日本在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創造經濟奇蹟的秘訣。
一些看法認為,日本官方機構「通產省」用政府基金支持日本企業,是日本取得經濟奇蹟的功臣,作者並不認同。他說,通產省曾試圖阻止本田公司生產汽車,也曾阻撓過新力公司在電子業發展。他更表示,九十年代末,向來由政府扶植重點產業和技術的日本陷入了漫長的經濟衰退,使政府主導「產業政策」或「策略性貿易政策」的主張漸失人心。
但作者顯然是以美國人的觀點來寫此書,他似乎無視於一些事實,例如美國是世界上最早步入現代化和工業化的國家之一,它當然有條件說自由貿易怎樣好之類的話,但他沒有指出,有多少國家是真正靠自由貿易脫貧致富的(即使美國和西歐的致富,似乎與自由貿易關係也不大;香港和新加坡則因為一開始就是國際貿易中心的定位,且人口較少,因而是特例)。當然,他說「自給自足是通向貧窮之路」也是事實,但這並不證明自由貿易(尤其是作者所主張的絕對自由的貿易)也一定會致富。況且,與國際貿易習習相關的外匯,並沒有實現完全自由兌換,全世界各國都在干預,這對自由貿易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作者並沒有提到。(別忘了,全世界不到十天的外匯交易額,就相當於一年的國際貿易額)。
說到日本,還有南韓、台灣,他們所創造的經濟奇蹟沒錯是因為他們有良好教育制度與優秀人力資源,加上極強的憂患意識。但是美國當年的扶持(美援及產品出口美國為主等政治因素)也是一大因素,然而,這都與自由貿易沒太大關係。所以,筆者想到的問題是,一個落後國家如果要致富,是不是在開始時首先要有一些保護以打下基礎呢?當然,這個保護的程度如何拿捏及怎樣保護,可是很大的技巧,而更不可缺的是一些基本因素,例如教育等等。然而,不管什麼情況,任何的保護政策都是此書作者「誓死反對」的。
作者還表示,「貿易政策的目標是為人們提供創造富足快樂生活的機會,而不是保證人人機會均等」,所以污染成份高的工業可以移到第三世界國家,因為對他們而言,吃飯、生存遠比環保來得重要。而倫敦在十九世紀時也是黑煙敝日。「如果所有國家都採用了美國標準,許多孩子可能就餓死街頭,因為他們的父母收入太低了。」這種刻薄的觀點,我想是許多人不能接受的。
《抉擇》顯然是寫給鼓吹保護主義的美國人看的,尤其在這中國產品在美國賣得「成行成市」的時候,此書當給那些主張保護主義者帶來啟示。但是如果能有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及落後國家觀點,並更全面的闡述自由貿易與相關課題(如外匯)(當然,對事事以「其他因素不變」為原則的經濟學家而言,要做到這點確實不容易),這本書的價值會更高。

蕭偉基
2003/5/7

標籤: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