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5月 26, 2007
台南幫:台灣企業人情味的寫照
按:近日市場消息指台灣食品業龍頭統一企業正籌備到香港上市,我早在兩年前(2005年5月)的一篇有關統一企業的文章中(刊於信報)已呼籲香港的投資銀行爭取統一企業到香港掛牌。以下是該文:
台南幫:台灣企業人情味的寫照
.蕭雅
戰後數十年,台灣人胼手胝足,創造了令人驚艷的經濟奇蹟,而從台灣許多多一輩企業家身上可以聞到的那股重情義的濃濃人情味,更是世界企業發展史上的值得研究的案例。五月十八日去世、享年九十三歲的「台南幫」企業集團創辦人吳修齊,和他的伙伴之間超過一甲子的情誼,就是最好的寫照。
「幫」這個字乍看之下也許會覺得有貶義,但在此處僅是代表同鄉之意,就有如中國傳統的「商幫」。「台南幫」,顧名思義,就是台南人組成的一個商業集團。
台南幫及其最早成立的企業台南紡織,也許香港人對它很陌生。而事實上在今天的台灣,其知名度也遠不如台南幫內許多其他後進企業。但說到7-11及統一食品,香港人就會熟悉了。沒錯,台灣的7-11及統一食品都是台南幫旗下公司或品牌。
出生於台南鄉下的吳修齊只有小學學歷,小學畢業後到一布行當少年工,一九五四年,該布行老板侯雨利邀約吳修齊、吳尊賢兄弟,一起創辦台南紗廠(台南紡織前身),並由台南政商名人吳三連任董事長。現任統一企業董事長高清愿後來也加入。高也是台南人,吳修齊是他的表姐夫,和吳一樣,也只有小學學歷。
一九六七年,當時三十八歲的高清愿擔任台南紡織業務經理,他希望創業經營麵粉及飼料業,吳修齊一口答應,當年成立了統一企業,在這批老企業家的穩健經營下,統一企業遂成了台灣甚至亞洲首屈一指的食品業集團。統一企業總部至今仍屹立台南縣永康市。今天,統一企業的年營業額達一千七百三十九億台幣,淨利二十六億台幣。統一近年積極進軍大陸,在大陸與另一家台商康師傳是食品業(尤其是方便麵業界)引領風騷的代性企業,也是台商在大陸成功經營的佼佼者。
一九七九年,統一企業旗下統一超商將7-Eleven引進台灣,由於當時社會風情仍不易接受這類新型商店,在苦心經營及不斷摸索調整下,虧損了六年才反敗為勝,並成為全球7-11中最亮麗的一顆星。因為統一經營的成功,7-11美國總部已將台灣經營權永久授予統一。相信到過台灣7-11的人,都會難忘那兒的方便、舒適及店員的殷勤有禮的服務態度。至今,7-11在台灣的店數已突破三千家,成為改變台灣民眾生活方式的一大推手。
統一集團經營7-11成功後,也將星巴克率先引進亞洲(日本除外),於一九九八年開第一間店,至今分店超過一百五十家,成功將喝咖啡文化及品味帶進台灣。台灣經營成功後,統一也爭得星巴克上海經營權。
至今,統一集團已是業務涵蓋飼料、油脂、食品、飲料、物流、通路、金融、保險乃至於休閒產業的綜合性集團。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投資銀行應該爭取統一在香港上市。
統一企業標榜「三好一公道」,即品質好、信用好、服務好、價格公道,以此屹立數十年,而吳修齊「吃人一口,還人一斗」的感恩心態,更是為人稱道。統一企業及台南幫更令人激賞的,也許是它的「傳賢不傳子」作風,那種師徒勝於父子的感情,很令人感動。高清愿就說過,「沒有吳修齊,就沒有我」。從侯雨利到吳修齊,再由吳修齊到高清愿,以至由高清愿到現任統一企業集團總裁林蒼生,都是一代傳一代的「師父傳徒弟」,不是父傳子,而是傳賢。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近年多家企業都採「傳賢不傳子」方式,例如許文龍的奇美集團,以及包括施振榮的宏碁、鄭崇華的台達電子在內的多家電子業集團,可說是顛覆了傳統華商的做法。
統一企業:http://www.uni-president.com.tw
吳三連基金會:http://www.wusanlien.org.tw/
星巴克:http://www.starbucks.com.tw/zh/home.asp
台灣7-11:http://www.7-11.com.tw/
台南幫:台灣企業人情味的寫照
.蕭雅
戰後數十年,台灣人胼手胝足,創造了令人驚艷的經濟奇蹟,而從台灣許多多一輩企業家身上可以聞到的那股重情義的濃濃人情味,更是世界企業發展史上的值得研究的案例。五月十八日去世、享年九十三歲的「台南幫」企業集團創辦人吳修齊,和他的伙伴之間超過一甲子的情誼,就是最好的寫照。
「幫」這個字乍看之下也許會覺得有貶義,但在此處僅是代表同鄉之意,就有如中國傳統的「商幫」。「台南幫」,顧名思義,就是台南人組成的一個商業集團。
台南幫及其最早成立的企業台南紡織,也許香港人對它很陌生。而事實上在今天的台灣,其知名度也遠不如台南幫內許多其他後進企業。但說到7-11及統一食品,香港人就會熟悉了。沒錯,台灣的7-11及統一食品都是台南幫旗下公司或品牌。
出生於台南鄉下的吳修齊只有小學學歷,小學畢業後到一布行當少年工,一九五四年,該布行老板侯雨利邀約吳修齊、吳尊賢兄弟,一起創辦台南紗廠(台南紡織前身),並由台南政商名人吳三連任董事長。現任統一企業董事長高清愿後來也加入。高也是台南人,吳修齊是他的表姐夫,和吳一樣,也只有小學學歷。
一九六七年,當時三十八歲的高清愿擔任台南紡織業務經理,他希望創業經營麵粉及飼料業,吳修齊一口答應,當年成立了統一企業,在這批老企業家的穩健經營下,統一企業遂成了台灣甚至亞洲首屈一指的食品業集團。統一企業總部至今仍屹立台南縣永康市。今天,統一企業的年營業額達一千七百三十九億台幣,淨利二十六億台幣。統一近年積極進軍大陸,在大陸與另一家台商康師傳是食品業(尤其是方便麵業界)引領風騷的代性企業,也是台商在大陸成功經營的佼佼者。
一九七九年,統一企業旗下統一超商將7-Eleven引進台灣,由於當時社會風情仍不易接受這類新型商店,在苦心經營及不斷摸索調整下,虧損了六年才反敗為勝,並成為全球7-11中最亮麗的一顆星。因為統一經營的成功,7-11美國總部已將台灣經營權永久授予統一。相信到過台灣7-11的人,都會難忘那兒的方便、舒適及店員的殷勤有禮的服務態度。至今,7-11在台灣的店數已突破三千家,成為改變台灣民眾生活方式的一大推手。
統一集團經營7-11成功後,也將星巴克率先引進亞洲(日本除外),於一九九八年開第一間店,至今分店超過一百五十家,成功將喝咖啡文化及品味帶進台灣。台灣經營成功後,統一也爭得星巴克上海經營權。
至今,統一集團已是業務涵蓋飼料、油脂、食品、飲料、物流、通路、金融、保險乃至於休閒產業的綜合性集團。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投資銀行應該爭取統一在香港上市。
統一企業標榜「三好一公道」,即品質好、信用好、服務好、價格公道,以此屹立數十年,而吳修齊「吃人一口,還人一斗」的感恩心態,更是為人稱道。統一企業及台南幫更令人激賞的,也許是它的「傳賢不傳子」作風,那種師徒勝於父子的感情,很令人感動。高清愿就說過,「沒有吳修齊,就沒有我」。從侯雨利到吳修齊,再由吳修齊到高清愿,以至由高清愿到現任統一企業集團總裁林蒼生,都是一代傳一代的「師父傳徒弟」,不是父傳子,而是傳賢。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近年多家企業都採「傳賢不傳子」方式,例如許文龍的奇美集團,以及包括施振榮的宏碁、鄭崇華的台達電子在內的多家電子業集團,可說是顛覆了傳統華商的做法。
統一企業:http://www.uni-president.com.tw
吳三連基金會:http://www.wusanlien.org.tw/
星巴克:http://www.starbucks.com.tw/zh/home.asp
台灣7-11:http://www.7-11.com.tw/
星期六, 5月 19, 2007
香港的創意企業/人/團體(排名不分先後)
香港的創意企業/人/團體(排名不分先後)
1.麥嘜
可謂香港近年最成功的創意產品及icon,兩隻原本針對大人而設計的漫畫小豬,大受歡迎,一發不可收拾,更進而以《黃巴士》打進小朋友市場。周邊產品數百種,舉凡幾乎所有紙品、印刷品、多媒體、影視劇,到各種商品。足堪與Snoopy相比。連大陸及台灣也有fans。 http://www.yellowbus.com.hk/
2.Roadshow
全球巴士上播放電視廣告的先驅,可說是「無中生有」的生意,亦是「藍海策略」。節目多元化。
www.roadshow.com.hk
3.八達通
可謂全世界(至少全亞洲)最成功的代用貨幣,應用範圍廣泛,含括各種公共交通工具、零售店、餐廳、停車場、過路費,乃至成為個人安全憑證。
http://www.octopus.com.hk/
4. 滿記甜品
原本只是開在西貢的傳統家庭式甜品店,近年銳意革新,加入in的元素,年輕及現代化裝潢,當然價位也上升,廣開分店,現共有十餘家分店在香港,並擴及中國大陸及印尼。
http://www.honeymoon-dessert.com/
5.許留山
以西米撈聞名的港式甜品店,原來只是六十年代開在元朗的傳統小店,後在九十年代起擴大經營,在全港開分店,成為知名品牌,尤其是遊客的最愛,更因此把店開到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及美國。
http://www.hkhls.com/
6.鴻福堂
以現代化包裝及裝潢、企業集團化經營,建立高雅的涼茶店,以便與市場上傳統業者形成區隔,並革新產品,積極研發新產品,分店遍佈全港,尤其是地鐵站;產品遠銷海外。
http://www.hungfooktong.com/
7.Dr. Kong 健康鞋專門店
以足部及脊椎健康為訴求,研製銷售健康鞋等產品,在香港有四十多間專賣店。
http://www.dr-kong.footcare.com.hk/
8. 蘭桂坊
以民間力量、商業運作方式,將一條充滿外國風情的街道的酒吧、餐廳結合起來,成為香港的象徵之一,更揚名國際,馬來西亞及中國大陸都有一些城市將他們的酒吧街命名為蘭桂坊。
http://www.lankwaifong.com/
9.G.O.D. 住好啲
將香港的懷舊色彩元素融入家具、個人及家居產品的設計中,成為香港一具代表性的品牌及產品。
http://www.god.com.hk/
10. 金至尊 3D-Gold
以純金打造的廁所、各種創意金飾產品,以及凌厲電視廣告等攻擊,在金飾界迅速佔一席之地,尤其是吸引中國大陸遊客方面,使之成為中國大陸遊客心目中的知名香港品牌。他們也在大陸及台灣廣開分店。
http://www.3d-gold.com/
11. 詹瑞文
近年崛起的全能喜劇人。其建立的「 形體棟篤笑」,以精準、流麗、鬼馬、能人所不能的身體語言;及對生活/生命的幽默感和識見,在各界得到認同和讚賞,被譽為新一代的「千臉笑匠」。他及太太甄詠蓓於一九九三年創辦的「劇場組合」,除創作及演出外,更不遺餘力的在兒童及成人領域推廣戲劇教育。
http://www.theatreensemble.com/
12. 香港小交響樂團
在葉詠詩帶領下,近年以各種具創意手法演出古典音樂,使之普及化,尤其與詹瑞文合作的「古典音樂速成:音樂詞彙笑療法」系列,令人捧腹之餘,也達到了推廣古典音樂的目的。
http://www.hksinfonietta.org/
13. 糖朝
單是店名已創意十足。將傳統中式糖水店精緻化、高級化,但價格沒太大改變。堂皇裝潢,但口味仍傳統。成為遊客到香港吃糖水的一大熱點,並擴店至日本及台灣。
http://www.sweetdynasty.com.hk/
14.上海灘 Shanghai Tang
一間香港公司,將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風情,化成縷縷商機,成功創造出全球知名的高級中式服裝品牌,並被瑞士Richemont集團收購。
http://www.shanghaitang.com/
15.CTI城市電訊
後起之秀以挑戰巨人歌利亞之姿,在長途電話市場崛起。以創意的技術、經營方式,乃至廣告宣傳策略,包括老板自己粉墨登場,以及自己設計宣傳「橋」,獲得巨大成功。
http://www.ctihk.com/
16.奇華餅家
創辦人後代將屹立超過半世紀的老餅店,注入年輕化、現代化色彩,並在老產品傳統的基礎上,開發許多創意許產品,使之成為傳統與現代兼具的中式餅家,更在美國、台灣、中國、日本等地廣開分店。請來名家(如畫家阿虫)設計,在店面及包裝上,都予人新鮮及高雅的感覺。當然,產品素質也保持高水準。
http://www.kee-wah.com.hk/
17.美心
數百間各式餐廳,六十多個品牌,中、西、日兼具,高級酒樓/餐館、大眾化快餐廳、西餅店皆有,做到在香港幾達十步一家的地步。堪稱全球中餐業一大奇蹟。尤其美心快餐,可說是開了全世界中式快餐先河,將西方快餐業高效率及品質的管理方法,首度引進中餐業。
http://www.maxims.com.hk/
18.福明堂中醫藥中心
現代化方式經營中醫診所,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並提高人們對中醫的信心。
http://www.fookmingtong.com.hk/
19.日本城
以大部份貨品定價十元的策略,明亮、簡潔的店面,成為「十元店」代名詞。
http://www.japanhome.com.hk/
20.優之良品
明亮、簡潔、舒適的店面;方便、現代化的包裝,成為連鎖零食專賣店代名詞。
http://www.ajiichiban.com.hk/
21.香港郵政
九七回歸熱的郵票生意紅紅火火,但燦爛終歸平淡,香港郵政多方出擊,以創意開拓新商機,代替因網絡興起而逐漸降低的郵遞市場需求,包括開辦公用事業收費服務、更切合市場的快遞服務,乃至節慶禮品送遞服務等;在新郵品的設計上也屢見創意佳作。
http://www.hongkongpost.com/
22.地鐵
香港地鐵公司是世界上最成功、效率最高的地鐵營運商之一,並以此為基礎,進軍其他國家地區的捷運業務,包括管理及顧問業務。廣告業務創意不絕;地鐵站上蓋地產業務,更是賺錢的經典。
http://www.mtr.com.hk/
23.文化村/紅茶館
從長者業務著手,例如老人院、長者用品等,繼而進軍酒店、餐廳、茶坊、文化事業、中醫等。
http://www.hkchss.com/
24.銀杏館
香港的社會企業,首創聘用長者為員工,開設西餐廳,創造長者就業機會。
http://www.everconcern.org.hk/gingko/main.htm
25.曼佳美 Megaman
德國省電燈泡品牌,但母公司是香港的利安電光源(收購最佳美),近年來在節能燈泡的研製上迭有新作。
http://www.hk.megaman.cc/
26.法住文化書院
資深佛教、哲學教授霍韜晦開辦的書院,課程多元化,老少皆宜,傳統與現代兼具,將優秀的東方傳統融入現代生活中,呼喚經典重生。吸引眾多各行業各領域的專家、白領前往學習。幾年前開辦茶座及文化中心,為繁囂市集中一難得的清靜休憩場所。
http://www.dbi.org.hk/
27.翡翠工房
以現代化創意工藝,打造翡翠精品,開設高雅的專賣店。
http://www.yp.com.hk/jadeiteworkshop/
28.聖雅各福群會
開辦許多創意社會服務項目的NGO,例如為長者(尤其是獨身及經濟困難者)預先規劃身後事的「後顧無憂」服務、電器贈長者、為低收入及經濟困難家庭與人士提供食物的「眾膳坊」等。另外,亦經營盈利性質的社會企業,盈利作為社會服務之用,包括開辦醫療、美容服務等業務。亦設計「社區貨幣」,在香港乃一頗為新穎的概念。
http://www.sjs.org.hk/
29.點點綠
單看名字就讓人一目了然的有機食品連鎖店品牌。
http://www.greendotdot.com/
30.自然學校
為過於都市化的現代孩童,提供接觸、認識、感恩大自然的難得機會。
http://www.gaiaschool.org/
31.香港素食會
以各種創意方式推廣素食。
http://www.vegsochk.org/
32.Wisers
香港一批年輕人十幾年前創辦的網上電子剪報服務供應商,為市場先驅。
http://www.wisers.com/
33.突破
基督教團體,數十年來以各種具創意手法,提供各類青少年輔導服務、辦雜誌、開書店等。
http://www.breakthrough.org.hk/
34.西龍傳香飯糰
引進台式飯糰,在地鐵站開外賣連鎖店。
http://www.qqrice.com.hk/
35.仙跡岩、仙踪林
引進珍珠奶茶等台式飲食。
http://www.saints-alp.com.hk/
http://www.rbt.com.hk/
36.Pie & Tart
以令人一看就明的招牌,開設賣蛋撻、雞批等西式點心的連鎖店。
37.李澤楷
以驚人具創意財技,進出資本市場;以蛇吞象之姿,收購電訊巨人香港電訊;收購信報、投資數碼港等,都引起議論。
38.李嘉誠
全球難得一見商業奇才,以一人之姿所經營事業之廣泛,全球無人能及。
www.lksf.org/
39.素食一家
以素食打造成年輕化、現代化健康飲食模式。
40.哈佛提素
將自助式、吃多少拿多少的素食理念首先帶進香港。
www.harvester.com.hk/veg/
41.大埔林村許願樹旁公廁
漂亮的外觀及內部設計,加上內部由管理員自費購買的鮮花,使之成為香港最知名公廁。
42.當代書院
以「會考無難度」的幽默廣告口號及誇張表演手法,引人注目。
http://www.tcirc.com.hk/
43.大排檔
成功將懷舊打造為品牌及商機,以「地道香港味道」吸引顧客,推出奶茶等產品及開連鎖茶餐廳。
http://www.daipaidong.com.hk/
44.李丞責
三代祖傳堪輿經驗,十九歲即成為風水師,以帥氣臉孔,在各大傳媒,包括電視亮相,打造超高人氣,並成為眾多知名公司(包括外國人公司)風水顧問。
http://www.yp.com.hk/leeshingchak/
45.蔡東豪
原以原復生、孔少林等筆名發表財經評論文章的財經界人士,文筆佳、有特色、有見地,累積廣大fans,後來更「下海」成為一上市公司的CEO。
46.David Webb
被譽為「股壇長毛」,喜為小股東打抱不平,每年推薦一股,成為眾人吹捧對象。擅為自己造勢,以各種創意手法引人(尤其媒體)注目,例如以一手持股出席一些上市公司股東會,再進而針對一些不平事項炮轟管理層。不久前更進而成為交所董事。
http://www.webb-site.com/
47.陳永陸
香港「股評人」代表人物,開創以股評吸引「粉絲」(散戶為主)的趨勢,更進而開公關公司。
http://www.hk6.com/
48.葛雋
近十年來以各類「禪」、生活小故事等激厲書走紅書壇,所著十幾本書,動輒印上十版,即銷量過萬,在香港是驚人數字。
49.軟硬天師
以無厘頭方式及誇張語氣,將二人主持節目做得紅紅火火。
50.陶傑
以「抵死」及優雅兼具文筆,成為專欄名家,更進而成為電台/電視主持人,帶隊文化深度旅遊,乃至成為產品廣告代言人等。
51.蘇民峰
一頭長髮為logo,再加上歷年多次預測準娛樂圈中事而走紅,並開班授徒多年,亦是媒體最愛。
http://www.masterso.com/
52.軟硬體
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以及廣告攻勢,成為香港知名資訊電腦學校。
http://www.unisoftnet.com/
53.咭片王
以平價、廣告、年輕化、品牌攻擊,成為香港印刷業新代表,並帶起一批不同行業紛紛以「XX王」為招牌的風潮。
54.金庸
開創華人社會武俠小說風潮,成就無人能出其右。文人辦報,將明報打造為知識份子報紙。個人理財投資亦有道。
http://www.mingpao.com/
55.倪匡
華文世界科幻小說鉅子。
56.亦舒
華人世界言情小說女王。
57.饒宗頤
一代國學宗師,學、藝皆精。
http://www.hku.hk/jaotipe/
58.寶蓮禪寺
一個世界最大青銅佛像,成功將大嶼山打造為舉世聞名的世界級景點。
http://www.plm.org.hk/
59.張耀榮
香港「演唱會之父」,開創紅磡體育館開流行演唱會的時代。
60.林夕
作詞高手,每年頌獎典禮得獎常客,作品源源不絕,種類紛陳。林夕即「夢」之簡體字(梦)所拆開也。
61.許冠文
一代喜劇笑匠。
62.許冠傑
香港「歌神」,開創廣東流行曲時代。所作歌曲代表小市民心聲,易引起共鳴。歌而優則演,七、八十年代所拍之片屢破票房紀錄。
63.顧嘉輝
開創廣東流行曲紀元。
64.黃霑
開創香港粵語流行歌曲/詞時代。
65.周星馳
開創香港無厘頭電影時代,屢創票房紀錄。
66.蔡瀾
重視生活,以創意過生活的才子。
67.張五常
香港土生土長經濟學家,中國人中最有威望的經濟學家,具有國際級的理論水平。
68.林行止
香港文人辦報的代表性人物,所開辦的《信報》,以評論及財經內容而得以在香港立足,乃全球華人社會奇蹟。每天寫數千字長論,數十年如一日。
69.apm
將觀塘工業區的工業大樓成功改造為區內的新地標及吸引年輕人的購物休閒廣場。
http://www.apm-millenniumcity.com/
70.2036
以強勢廣告打造靈芝孢子品牌。
http://www.2036.com.hk/
71.劉德華
歌、影、視、作(詞、曲、書法)、變臉,樣樣「掂」,以努力補先天之不足,更扶掖後輩,為演藝界培育新人。
72.海皇粥店
將傳統弼店現代化、連鎖化
http://www.oceanempire.com.hk/
73.快譯通
港產電子辭典品牌,所設計製造電子教育用品,在國際具知名度。
http://www.instant-dict.com.hk/
74.平安鐘(長者安居服務協會)
為長者及有需要人士安裝緊急救援求助設施,而且藉此盈利將資金投入社會公益。
http://www.schsa.org.hk/
75.維特健靈
港產五色靈芝品牌及先驅,打入國際市場。
http://www.vitagreen.com/
76.排毒美顏寶
以凌厲廣告攻擊,打造排毒產品品牌及趨勢。
www.longfar.com.hk/
77.Esprit
港人將一原本美國品牌打造為國際性服裝品牌。
http://www.esprit.com/
78.周潤發
以演技進軍國際電影市場,香港一代巨星。
79.邵逸夫
開創電影、電視新紀元的一代娛樂鉅子,大慈善家。
http://www.tvb.com/
80.成龍
一個沒上過學校的港人,以功夫成為國際巨星。
81.貝沙灣
以數碼港包裝,成為新一代豪宅代表。
www.bel-air.com.hk/
82.朗豪坊
在黃色架步林立的區域建高級商場及酒店,成功改造。
http://www.langhamplace.com.hk/
83. 3
以3之名代表3G。
http://www.three.com.hk/
84.香港佛教文化協會
道平法師創辦,具創意的佛教團體。將元朗一間舊戲院改造成莊嚴的寺廟--普門寺。舉行「地藏無遮大法會」、巴士巡遊全港祈福、首創《佛梅電子大藏經》光碟等。
TEL:852-24772369
85.志蓮淨苑
仿唐木造佛寺,繁囂都市中一難得清靜地。
http://www.chilin.org/
86.苗圃行動
以具創意的「長征」、「行路上廣州」等活動,為中國教育及貧困學生籌款。
http://www.sowers.org.hk/
87.海洋公園
在香港島這一彈丸之地,開闢出老少咸宜的最大海洋公園,成為香港的代表性景點,節目內容豐富。
www.oceanpark.com.hk/
88.民間人權陣線
在2003年及2004年,成功籌劃兩次數十萬人七一大遊行,令人刮目相看。遊行平和、有紀律,儘管數十萬人參與,卻有如嘉年華會,既表達了訴求,又讓市民有出氣的機會。
http://www.civilhrfront.org/
89.盛智文(Allan Zeman)
先開創“蘭桂坊”,再領導海洋公園,屢創佳績。
90.胡慧沖
十幾年來進出泰國數十次,學泰語,遍遊泰國,成為香港少數的「泰國通」,出書、主持節目。
http://www.thailandfans.com/
91.位元堂
早在七十年代就採用明星在電視打廣告方式宣傳的中藥品牌。
http://www.waiyuentong.com/
92.胡恩威
建築、戲劇、文化政策樣樣皆行。
93.黎智英
毋庸置疑的商業創意奇才,從創造低價位成衣名牌的Giordano,到引領華人媒體風騷的蘋果日報、壹周刊(壹傳媒)等。
http:// http://www.atnext.com/
94.李錦記
蠔油創始者。
http://www.lkk.com/
95.香港商機
香港首家中小企業務買賣的代理。
http://www.hkbi.com/
96.鄭經翰
從辦雜誌、開“咪”到競選議員,始終能捉住市民眼光。
97.黃玉郎
香港連環漫畫教父。
98.80M巴士專門店
巴士等交通工具模型精品專賣店,雖是小店,卻也被九巴等大集團重視。
http://www.80mbusmodel.com/
99.溫暖人間
開創佛教大眾化、市場化雜誌新方向。
http://www.buddhistcompassion.org/
100.黃金富
香港少有的發明家,在中國大陸擁有三百多項專利。雖然營商不很成功,但屢敗屢戰。
http://www.creditcarddna.com/
101.味千拉麵
香港人將日本拉麵以連鎖經營方式引進香港及中國。
http://www.ajisen.com.hk/
102.元祿迴轉壽司
開啟香港迴轉壽司風潮。
103.陳易希
香港少年發明家。
104.周兆祥
文學、素食、環保、有機耕種/飲食、靈修,樣樣都努力推廣。
http://www.simonchau.hk/
105.裕記
以廉價方式連鎖經營菜市場。
106.陳百祥(阿叻)
不管演戲、主持、賽馬、投資/投機,總是能引人注目。
107.利豐
哈佛博/碩士兄弟,將百年傳統貿易公司,成功轉型為國際性「供應錬管理者」,成為經典管理學案例。
http://www.lifung.com/
108.三十會、Roundtable
兩群年輕人,組成關注社會議題的團體。
http://www.30sgroup.com/
http://www.roundtable.com.hk/
109.沈旭輝
以不到三十之齡,成為香港少有的國際時事評論專家。以新穎文筆,將國際大小事娓娓道來。
110.梁文道
香港少有僅靠文化工作不需上班而能維生的人。搞活動、團體、主持、寫文章、出版...
111.U-right
將納米技術融入紡織業。
http://www.u-right.com.hk/
112.Vtech
香港少有的電子產品國際品牌。
http://www.vtech.com/
113.Giordano
開創「中低價也可以是名牌」的服裝店。
http://www.giordano.com.hk/
114.李小龍
令中國功夫及香港功夫片成功打入國際。
115. Vivienne Tam
少數躋身國際的華人時裝設計師。
www.viviennetam.com/
116. 香港公益金
以各種具創意手法為香港的慈善機構籌募善款。
www.commchest.org/
117. 繳費靈(PPS)
方便以電話或互聯網繳付各種費用的系統。
www.ppshk.com/
118. 又一山人(黃炳培,紅白藍設計者)
成功將小市民常用的「紅白藍」袋作各種設計。
http://www.anothermountainman.com/
119. 春天舞台
成功開拓營商模式的舞台劇。
http://www.spring-time.com.hk/
120. 米蘭站
二手名牌手袋精品店,尤以模仿地鐵站入口的設計而引人注目。
1.麥嘜
可謂香港近年最成功的創意產品及icon,兩隻原本針對大人而設計的漫畫小豬,大受歡迎,一發不可收拾,更進而以《黃巴士》打進小朋友市場。周邊產品數百種,舉凡幾乎所有紙品、印刷品、多媒體、影視劇,到各種商品。足堪與Snoopy相比。連大陸及台灣也有fans。 http://www.yellowbus.com.hk/
2.Roadshow
全球巴士上播放電視廣告的先驅,可說是「無中生有」的生意,亦是「藍海策略」。節目多元化。
www.roadshow.com.hk
3.八達通
可謂全世界(至少全亞洲)最成功的代用貨幣,應用範圍廣泛,含括各種公共交通工具、零售店、餐廳、停車場、過路費,乃至成為個人安全憑證。
http://www.octopus.com.hk/
4. 滿記甜品
原本只是開在西貢的傳統家庭式甜品店,近年銳意革新,加入in的元素,年輕及現代化裝潢,當然價位也上升,廣開分店,現共有十餘家分店在香港,並擴及中國大陸及印尼。
http://www.honeymoon-dessert.com/
5.許留山
以西米撈聞名的港式甜品店,原來只是六十年代開在元朗的傳統小店,後在九十年代起擴大經營,在全港開分店,成為知名品牌,尤其是遊客的最愛,更因此把店開到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及美國。
http://www.hkhls.com/
6.鴻福堂
以現代化包裝及裝潢、企業集團化經營,建立高雅的涼茶店,以便與市場上傳統業者形成區隔,並革新產品,積極研發新產品,分店遍佈全港,尤其是地鐵站;產品遠銷海外。
http://www.hungfooktong.com/
7.Dr. Kong 健康鞋專門店
以足部及脊椎健康為訴求,研製銷售健康鞋等產品,在香港有四十多間專賣店。
http://www.dr-kong.footcare.com.hk/
8. 蘭桂坊
以民間力量、商業運作方式,將一條充滿外國風情的街道的酒吧、餐廳結合起來,成為香港的象徵之一,更揚名國際,馬來西亞及中國大陸都有一些城市將他們的酒吧街命名為蘭桂坊。
http://www.lankwaifong.com/
9.G.O.D. 住好啲
將香港的懷舊色彩元素融入家具、個人及家居產品的設計中,成為香港一具代表性的品牌及產品。
http://www.god.com.hk/
10. 金至尊 3D-Gold
以純金打造的廁所、各種創意金飾產品,以及凌厲電視廣告等攻擊,在金飾界迅速佔一席之地,尤其是吸引中國大陸遊客方面,使之成為中國大陸遊客心目中的知名香港品牌。他們也在大陸及台灣廣開分店。
http://www.3d-gold.com/
11. 詹瑞文
近年崛起的全能喜劇人。其建立的「 形體棟篤笑」,以精準、流麗、鬼馬、能人所不能的身體語言;及對生活/生命的幽默感和識見,在各界得到認同和讚賞,被譽為新一代的「千臉笑匠」。他及太太甄詠蓓於一九九三年創辦的「劇場組合」,除創作及演出外,更不遺餘力的在兒童及成人領域推廣戲劇教育。
http://www.theatreensemble.com/
12. 香港小交響樂團
在葉詠詩帶領下,近年以各種具創意手法演出古典音樂,使之普及化,尤其與詹瑞文合作的「古典音樂速成:音樂詞彙笑療法」系列,令人捧腹之餘,也達到了推廣古典音樂的目的。
http://www.hksinfonietta.org/
13. 糖朝
單是店名已創意十足。將傳統中式糖水店精緻化、高級化,但價格沒太大改變。堂皇裝潢,但口味仍傳統。成為遊客到香港吃糖水的一大熱點,並擴店至日本及台灣。
http://www.sweetdynasty.com.hk/
14.上海灘 Shanghai Tang
一間香港公司,將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風情,化成縷縷商機,成功創造出全球知名的高級中式服裝品牌,並被瑞士Richemont集團收購。
http://www.shanghaitang.com/
15.CTI城市電訊
後起之秀以挑戰巨人歌利亞之姿,在長途電話市場崛起。以創意的技術、經營方式,乃至廣告宣傳策略,包括老板自己粉墨登場,以及自己設計宣傳「橋」,獲得巨大成功。
http://www.ctihk.com/
16.奇華餅家
創辦人後代將屹立超過半世紀的老餅店,注入年輕化、現代化色彩,並在老產品傳統的基礎上,開發許多創意許產品,使之成為傳統與現代兼具的中式餅家,更在美國、台灣、中國、日本等地廣開分店。請來名家(如畫家阿虫)設計,在店面及包裝上,都予人新鮮及高雅的感覺。當然,產品素質也保持高水準。
http://www.kee-wah.com.hk/
17.美心
數百間各式餐廳,六十多個品牌,中、西、日兼具,高級酒樓/餐館、大眾化快餐廳、西餅店皆有,做到在香港幾達十步一家的地步。堪稱全球中餐業一大奇蹟。尤其美心快餐,可說是開了全世界中式快餐先河,將西方快餐業高效率及品質的管理方法,首度引進中餐業。
http://www.maxims.com.hk/
18.福明堂中醫藥中心
現代化方式經營中醫診所,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並提高人們對中醫的信心。
http://www.fookmingtong.com.hk/
19.日本城
以大部份貨品定價十元的策略,明亮、簡潔的店面,成為「十元店」代名詞。
http://www.japanhome.com.hk/
20.優之良品
明亮、簡潔、舒適的店面;方便、現代化的包裝,成為連鎖零食專賣店代名詞。
http://www.ajiichiban.com.hk/
21.香港郵政
九七回歸熱的郵票生意紅紅火火,但燦爛終歸平淡,香港郵政多方出擊,以創意開拓新商機,代替因網絡興起而逐漸降低的郵遞市場需求,包括開辦公用事業收費服務、更切合市場的快遞服務,乃至節慶禮品送遞服務等;在新郵品的設計上也屢見創意佳作。
http://www.hongkongpost.com/
22.地鐵
香港地鐵公司是世界上最成功、效率最高的地鐵營運商之一,並以此為基礎,進軍其他國家地區的捷運業務,包括管理及顧問業務。廣告業務創意不絕;地鐵站上蓋地產業務,更是賺錢的經典。
http://www.mtr.com.hk/
23.文化村/紅茶館
從長者業務著手,例如老人院、長者用品等,繼而進軍酒店、餐廳、茶坊、文化事業、中醫等。
http://www.hkchss.com/
24.銀杏館
香港的社會企業,首創聘用長者為員工,開設西餐廳,創造長者就業機會。
http://www.everconcern.org.hk/gingko/main.htm
25.曼佳美 Megaman
德國省電燈泡品牌,但母公司是香港的利安電光源(收購最佳美),近年來在節能燈泡的研製上迭有新作。
http://www.hk.megaman.cc/
26.法住文化書院
資深佛教、哲學教授霍韜晦開辦的書院,課程多元化,老少皆宜,傳統與現代兼具,將優秀的東方傳統融入現代生活中,呼喚經典重生。吸引眾多各行業各領域的專家、白領前往學習。幾年前開辦茶座及文化中心,為繁囂市集中一難得的清靜休憩場所。
http://www.dbi.org.hk/
27.翡翠工房
以現代化創意工藝,打造翡翠精品,開設高雅的專賣店。
http://www.yp.com.hk/jadeiteworkshop/
28.聖雅各福群會
開辦許多創意社會服務項目的NGO,例如為長者(尤其是獨身及經濟困難者)預先規劃身後事的「後顧無憂」服務、電器贈長者、為低收入及經濟困難家庭與人士提供食物的「眾膳坊」等。另外,亦經營盈利性質的社會企業,盈利作為社會服務之用,包括開辦醫療、美容服務等業務。亦設計「社區貨幣」,在香港乃一頗為新穎的概念。
http://www.sjs.org.hk/
29.點點綠
單看名字就讓人一目了然的有機食品連鎖店品牌。
http://www.greendotdot.com/
30.自然學校
為過於都市化的現代孩童,提供接觸、認識、感恩大自然的難得機會。
http://www.gaiaschool.org/
31.香港素食會
以各種創意方式推廣素食。
http://www.vegsochk.org/
32.Wisers
香港一批年輕人十幾年前創辦的網上電子剪報服務供應商,為市場先驅。
http://www.wisers.com/
33.突破
基督教團體,數十年來以各種具創意手法,提供各類青少年輔導服務、辦雜誌、開書店等。
http://www.breakthrough.org.hk/
34.西龍傳香飯糰
引進台式飯糰,在地鐵站開外賣連鎖店。
http://www.qqrice.com.hk/
35.仙跡岩、仙踪林
引進珍珠奶茶等台式飲食。
http://www.saints-alp.com.hk/
http://www.rbt.com.hk/
36.Pie & Tart
以令人一看就明的招牌,開設賣蛋撻、雞批等西式點心的連鎖店。
37.李澤楷
以驚人具創意財技,進出資本市場;以蛇吞象之姿,收購電訊巨人香港電訊;收購信報、投資數碼港等,都引起議論。
38.李嘉誠
全球難得一見商業奇才,以一人之姿所經營事業之廣泛,全球無人能及。
www.lksf.org/
39.素食一家
以素食打造成年輕化、現代化健康飲食模式。
40.哈佛提素
將自助式、吃多少拿多少的素食理念首先帶進香港。
www.harvester.com.hk/veg/
41.大埔林村許願樹旁公廁
漂亮的外觀及內部設計,加上內部由管理員自費購買的鮮花,使之成為香港最知名公廁。
42.當代書院
以「會考無難度」的幽默廣告口號及誇張表演手法,引人注目。
http://www.tcirc.com.hk/
43.大排檔
成功將懷舊打造為品牌及商機,以「地道香港味道」吸引顧客,推出奶茶等產品及開連鎖茶餐廳。
http://www.daipaidong.com.hk/
44.李丞責
三代祖傳堪輿經驗,十九歲即成為風水師,以帥氣臉孔,在各大傳媒,包括電視亮相,打造超高人氣,並成為眾多知名公司(包括外國人公司)風水顧問。
http://www.yp.com.hk/leeshingchak/
45.蔡東豪
原以原復生、孔少林等筆名發表財經評論文章的財經界人士,文筆佳、有特色、有見地,累積廣大fans,後來更「下海」成為一上市公司的CEO。
46.David Webb
被譽為「股壇長毛」,喜為小股東打抱不平,每年推薦一股,成為眾人吹捧對象。擅為自己造勢,以各種創意手法引人(尤其媒體)注目,例如以一手持股出席一些上市公司股東會,再進而針對一些不平事項炮轟管理層。不久前更進而成為交所董事。
http://www.webb-site.com/
47.陳永陸
香港「股評人」代表人物,開創以股評吸引「粉絲」(散戶為主)的趨勢,更進而開公關公司。
http://www.hk6.com/
48.葛雋
近十年來以各類「禪」、生活小故事等激厲書走紅書壇,所著十幾本書,動輒印上十版,即銷量過萬,在香港是驚人數字。
49.軟硬天師
以無厘頭方式及誇張語氣,將二人主持節目做得紅紅火火。
50.陶傑
以「抵死」及優雅兼具文筆,成為專欄名家,更進而成為電台/電視主持人,帶隊文化深度旅遊,乃至成為產品廣告代言人等。
51.蘇民峰
一頭長髮為logo,再加上歷年多次預測準娛樂圈中事而走紅,並開班授徒多年,亦是媒體最愛。
http://www.masterso.com/
52.軟硬體
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以及廣告攻勢,成為香港知名資訊電腦學校。
http://www.unisoftnet.com/
53.咭片王
以平價、廣告、年輕化、品牌攻擊,成為香港印刷業新代表,並帶起一批不同行業紛紛以「XX王」為招牌的風潮。
54.金庸
開創華人社會武俠小說風潮,成就無人能出其右。文人辦報,將明報打造為知識份子報紙。個人理財投資亦有道。
http://www.mingpao.com/
55.倪匡
華文世界科幻小說鉅子。
56.亦舒
華人世界言情小說女王。
57.饒宗頤
一代國學宗師,學、藝皆精。
http://www.hku.hk/jaotipe/
58.寶蓮禪寺
一個世界最大青銅佛像,成功將大嶼山打造為舉世聞名的世界級景點。
http://www.plm.org.hk/
59.張耀榮
香港「演唱會之父」,開創紅磡體育館開流行演唱會的時代。
60.林夕
作詞高手,每年頌獎典禮得獎常客,作品源源不絕,種類紛陳。林夕即「夢」之簡體字(梦)所拆開也。
61.許冠文
一代喜劇笑匠。
62.許冠傑
香港「歌神」,開創廣東流行曲時代。所作歌曲代表小市民心聲,易引起共鳴。歌而優則演,七、八十年代所拍之片屢破票房紀錄。
63.顧嘉輝
開創廣東流行曲紀元。
64.黃霑
開創香港粵語流行歌曲/詞時代。
65.周星馳
開創香港無厘頭電影時代,屢創票房紀錄。
66.蔡瀾
重視生活,以創意過生活的才子。
67.張五常
香港土生土長經濟學家,中國人中最有威望的經濟學家,具有國際級的理論水平。
68.林行止
香港文人辦報的代表性人物,所開辦的《信報》,以評論及財經內容而得以在香港立足,乃全球華人社會奇蹟。每天寫數千字長論,數十年如一日。
69.apm
將觀塘工業區的工業大樓成功改造為區內的新地標及吸引年輕人的購物休閒廣場。
http://www.apm-millenniumcity.com/
70.2036
以強勢廣告打造靈芝孢子品牌。
http://www.2036.com.hk/
71.劉德華
歌、影、視、作(詞、曲、書法)、變臉,樣樣「掂」,以努力補先天之不足,更扶掖後輩,為演藝界培育新人。
72.海皇粥店
將傳統弼店現代化、連鎖化
http://www.oceanempire.com.hk/
73.快譯通
港產電子辭典品牌,所設計製造電子教育用品,在國際具知名度。
http://www.instant-dict.com.hk/
74.平安鐘(長者安居服務協會)
為長者及有需要人士安裝緊急救援求助設施,而且藉此盈利將資金投入社會公益。
http://www.schsa.org.hk/
75.維特健靈
港產五色靈芝品牌及先驅,打入國際市場。
http://www.vitagreen.com/
76.排毒美顏寶
以凌厲廣告攻擊,打造排毒產品品牌及趨勢。
www.longfar.com.hk/
77.Esprit
港人將一原本美國品牌打造為國際性服裝品牌。
http://www.esprit.com/
78.周潤發
以演技進軍國際電影市場,香港一代巨星。
79.邵逸夫
開創電影、電視新紀元的一代娛樂鉅子,大慈善家。
http://www.tvb.com/
80.成龍
一個沒上過學校的港人,以功夫成為國際巨星。
81.貝沙灣
以數碼港包裝,成為新一代豪宅代表。
www.bel-air.com.hk/
82.朗豪坊
在黃色架步林立的區域建高級商場及酒店,成功改造。
http://www.langhamplace.com.hk/
83. 3
以3之名代表3G。
http://www.three.com.hk/
84.香港佛教文化協會
道平法師創辦,具創意的佛教團體。將元朗一間舊戲院改造成莊嚴的寺廟--普門寺。舉行「地藏無遮大法會」、巴士巡遊全港祈福、首創《佛梅電子大藏經》光碟等。
TEL:852-24772369
85.志蓮淨苑
仿唐木造佛寺,繁囂都市中一難得清靜地。
http://www.chilin.org/
86.苗圃行動
以具創意的「長征」、「行路上廣州」等活動,為中國教育及貧困學生籌款。
http://www.sowers.org.hk/
87.海洋公園
在香港島這一彈丸之地,開闢出老少咸宜的最大海洋公園,成為香港的代表性景點,節目內容豐富。
www.oceanpark.com.hk/
88.民間人權陣線
在2003年及2004年,成功籌劃兩次數十萬人七一大遊行,令人刮目相看。遊行平和、有紀律,儘管數十萬人參與,卻有如嘉年華會,既表達了訴求,又讓市民有出氣的機會。
http://www.civilhrfront.org/
89.盛智文(Allan Zeman)
先開創“蘭桂坊”,再領導海洋公園,屢創佳績。
90.胡慧沖
十幾年來進出泰國數十次,學泰語,遍遊泰國,成為香港少數的「泰國通」,出書、主持節目。
http://www.thailandfans.com/
91.位元堂
早在七十年代就採用明星在電視打廣告方式宣傳的中藥品牌。
http://www.waiyuentong.com/
92.胡恩威
建築、戲劇、文化政策樣樣皆行。
93.黎智英
毋庸置疑的商業創意奇才,從創造低價位成衣名牌的Giordano,到引領華人媒體風騷的蘋果日報、壹周刊(壹傳媒)等。
http:// http://www.atnext.com/
94.李錦記
蠔油創始者。
http://www.lkk.com/
95.香港商機
香港首家中小企業務買賣的代理。
http://www.hkbi.com/
96.鄭經翰
從辦雜誌、開“咪”到競選議員,始終能捉住市民眼光。
97.黃玉郎
香港連環漫畫教父。
98.80M巴士專門店
巴士等交通工具模型精品專賣店,雖是小店,卻也被九巴等大集團重視。
http://www.80mbusmodel.com/
99.溫暖人間
開創佛教大眾化、市場化雜誌新方向。
http://www.buddhistcompassion.org/
100.黃金富
香港少有的發明家,在中國大陸擁有三百多項專利。雖然營商不很成功,但屢敗屢戰。
http://www.creditcarddna.com/
101.味千拉麵
香港人將日本拉麵以連鎖經營方式引進香港及中國。
http://www.ajisen.com.hk/
102.元祿迴轉壽司
開啟香港迴轉壽司風潮。
103.陳易希
香港少年發明家。
104.周兆祥
文學、素食、環保、有機耕種/飲食、靈修,樣樣都努力推廣。
http://www.simonchau.hk/
105.裕記
以廉價方式連鎖經營菜市場。
106.陳百祥(阿叻)
不管演戲、主持、賽馬、投資/投機,總是能引人注目。
107.利豐
哈佛博/碩士兄弟,將百年傳統貿易公司,成功轉型為國際性「供應錬管理者」,成為經典管理學案例。
http://www.lifung.com/
108.三十會、Roundtable
兩群年輕人,組成關注社會議題的團體。
http://www.30sgroup.com/
http://www.roundtable.com.hk/
109.沈旭輝
以不到三十之齡,成為香港少有的國際時事評論專家。以新穎文筆,將國際大小事娓娓道來。
110.梁文道
香港少有僅靠文化工作不需上班而能維生的人。搞活動、團體、主持、寫文章、出版...
111.U-right
將納米技術融入紡織業。
http://www.u-right.com.hk/
112.Vtech
香港少有的電子產品國際品牌。
http://www.vtech.com/
113.Giordano
開創「中低價也可以是名牌」的服裝店。
http://www.giordano.com.hk/
114.李小龍
令中國功夫及香港功夫片成功打入國際。
115. Vivienne Tam
少數躋身國際的華人時裝設計師。
www.viviennetam.com/
116. 香港公益金
以各種具創意手法為香港的慈善機構籌募善款。
www.commchest.org/
117. 繳費靈(PPS)
方便以電話或互聯網繳付各種費用的系統。
www.ppshk.com/
118. 又一山人(黃炳培,紅白藍設計者)
成功將小市民常用的「紅白藍」袋作各種設計。
http://www.anothermountainman.com/
119. 春天舞台
成功開拓營商模式的舞台劇。
http://www.spring-time.com.hk/
120. 米蘭站
二手名牌手袋精品店,尤以模仿地鐵站入口的設計而引人注目。
標籤: 創意企業
走出去的中國品牌
中國假貨劣貨氾濫,令人心驚,嚴重打擊人們對中國貨的信心。雖然如此,還是有部份中國品牌及企業,憑實力及成功的營銷手法(甚至也不是靠廉價,某些產品售價比之其他品牌,甚至還更高),不受負面中國貨形象影響,成功打開中國本土以外市場,且市場佔有率迅速上升,的確有其過人之處。包括:
蒙牛:
http://www.mengniu.com.cn/
伊利乳品:
http://www.yiligroup.com.cn/
國美電器:
http://www.gome.com.hk/
蒙牛:
http://www.mengniu.com.cn/
伊利乳品:
http://www.yiligroup.com.cn/
國美電器:
http://www.gome.com.hk/
中國電訊業擴展海外版圖可期
中國電訊業擴展海外版圖可期
根據統計,中國去年(2006年)一年吸收的實際利用外來直接投資(FDI)即高達六百九十四億美元。但中國歷年累積企業對外投資金額則僅有三百億美元,其中去年即佔了一半以上,達一百六十億美元,比前年大幅增長了三成八。這顯示中國的對外投資正處於高速增長的階段,且勢頭會越來越猛。
中國近年積極推動「引進來,走出去」戰略,除了積極引進外資,為「世界工廠」的茁壯繼續努力外,也鼓勵國有及民營企業「走出去」,積極到世界各地投資。這除了可展現中國的實力,並增強中國的影響力外,更重要的還是國家及企業利益。不過,各種不同的產業,「走出去」的策略及效果則有別,某些產業(例如金融業)甚至仍缺乏「走出去」的實力。而除了石油業外,可見的未來中國有實力大步擴展海外版圖的,應該是電訊業了。
中國今年第一季度的外匯儲備高達一萬二千多億美元,去年貿易順差也高達一千七百多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百分之七十四。這是美國等國對和平崛起的中國最有意見的地方。因此,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稍稍有助緩和這些雜音。然而,論投資額,中國投資海外最鉅的乃是敏感的、屬於戰略性產業,且又幾乎都是國營的石油能源企業,這又使得美國等西方國家政府及政客充滿戒心。因此,中國石油企業進軍海外經常阻力重重,最明顯的是兩年前中海油欲以一百八十五億美元高價收購美國Unocal卻胎死腹中。
中國三大石油業巨頭: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可謂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先鋒及重兵,三公司投資海外總金額應超過一千億人民幣,涉及國家也遍佈全球五大洲。這其中很重要原因莫過於為中國這急速發展的國家,找尋穩定的能源來源。國家利益可說高於企業利益。這樣的背景,的確會引起外國有心人士(尤其政客)的說三道四及阻撓,甚至在非洲還發生禍及中國海外員工性命的事件。但為了長遠的利益著想,這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步了。
中國石油企業大舉投資海外,已是國際間耳熟能詳之事。在可預見未來中國另一令國際市場矚目的企業進軍海外現象,相信會是中國的電訊業。
電訊業雖然也屬戰略性產業,但其戰略性會比石油業來得低。因此,中國電訊公司的向外擴張版圖,企業/經濟利益的考量會高於國家/政治利益,相信遇到政治阻撓的情況會比石油業來得少。
中國電訊業是最近才開始投資海外的,但憑著中國已是全球最大手機市場(全國四點八億用戶)的實力,中國的電訊公司要進軍國際並不是高難度的事。
其中,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已擁有三億一千多萬手機用戶,是全世界最大移動通信運營高,現今市值高達一千八百五十億美元,已是全球第二大市值電訊公司,僅次於美國AT&T。該公司今年一月宣布,斥資二點八四億美元,收購巴基斯坦Paktel百分之八十九股權,是該公司首筆海外投資。中移動CEO王建宙說,該公司將優先考慮在亞洲鄰國的交易。這其實是有前車之鑑的,因為 中移動去年中曾提出以五十三美元收購總部在盧森堡的Millicom,唯最後因價格談不攏而告吹。因此,中移動未來將收購目標放在亞洲,也算是聰明之舉。
透過投資海外拓展國際版圖,將是中國電訊業未雨綢繆、不得不走的一步。這是由於中國國內手機用戶的增長,已步向以農村地區為主力的階段,而因收入較低原因,農村用戶的使用量(消費)肯定比城市來得低,這勢必會拉低公司整體的收入及盈利。
中國電訊業進軍國際還有哪些優勢呢?技術是其中之一。例如中國3G即有自主開發的TD-SCDMA標準,只要中國國內將此技術成功市場化及成熟化,未來將可憑此實力進軍國際,尤其是第三世界,例如非洲、南亞。
中國電訊業其實也不需急於進軍成熟市場,先在起步階段的亞洲市場邁開腳步,站穩腳跟,有助累積雄厚實力,更重要的是「錢」途無量。從數字上即可看出,亞洲電訊業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例如印尼全國人口二億四千萬,手機滲透率不到百分之十六(低於中國的三成七),手機用戶預計今年可大幅增至七千九百萬;越南人口八千二百萬,電訊行業每年以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長;巴基斯坦的市場則更令人垂涎,因為該國手機普及率只有百分之五。甚至在中東地區,僅沙特阿拉伯一國,預計今年的手機市場規模,就達到七十九億美元。
因此,隨著投資海外的步伐邁出,中國移動國際化版圖勢必繼續壯大,使中國電訊企業(尤其移動通信企業)成為全世界注目的亮點,在全球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作者:蕭雅
2007/5/19
中國移動:
http://www.chinamobile.com/
根據統計,中國去年(2006年)一年吸收的實際利用外來直接投資(FDI)即高達六百九十四億美元。但中國歷年累積企業對外投資金額則僅有三百億美元,其中去年即佔了一半以上,達一百六十億美元,比前年大幅增長了三成八。這顯示中國的對外投資正處於高速增長的階段,且勢頭會越來越猛。
中國近年積極推動「引進來,走出去」戰略,除了積極引進外資,為「世界工廠」的茁壯繼續努力外,也鼓勵國有及民營企業「走出去」,積極到世界各地投資。這除了可展現中國的實力,並增強中國的影響力外,更重要的還是國家及企業利益。不過,各種不同的產業,「走出去」的策略及效果則有別,某些產業(例如金融業)甚至仍缺乏「走出去」的實力。而除了石油業外,可見的未來中國有實力大步擴展海外版圖的,應該是電訊業了。
中國今年第一季度的外匯儲備高達一萬二千多億美元,去年貿易順差也高達一千七百多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百分之七十四。這是美國等國對和平崛起的中國最有意見的地方。因此,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稍稍有助緩和這些雜音。然而,論投資額,中國投資海外最鉅的乃是敏感的、屬於戰略性產業,且又幾乎都是國營的石油能源企業,這又使得美國等西方國家政府及政客充滿戒心。因此,中國石油企業進軍海外經常阻力重重,最明顯的是兩年前中海油欲以一百八十五億美元高價收購美國Unocal卻胎死腹中。
中國三大石油業巨頭: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可謂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先鋒及重兵,三公司投資海外總金額應超過一千億人民幣,涉及國家也遍佈全球五大洲。這其中很重要原因莫過於為中國這急速發展的國家,找尋穩定的能源來源。國家利益可說高於企業利益。這樣的背景,的確會引起外國有心人士(尤其政客)的說三道四及阻撓,甚至在非洲還發生禍及中國海外員工性命的事件。但為了長遠的利益著想,這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步了。
中國石油企業大舉投資海外,已是國際間耳熟能詳之事。在可預見未來中國另一令國際市場矚目的企業進軍海外現象,相信會是中國的電訊業。
電訊業雖然也屬戰略性產業,但其戰略性會比石油業來得低。因此,中國電訊公司的向外擴張版圖,企業/經濟利益的考量會高於國家/政治利益,相信遇到政治阻撓的情況會比石油業來得少。
中國電訊業是最近才開始投資海外的,但憑著中國已是全球最大手機市場(全國四點八億用戶)的實力,中國的電訊公司要進軍國際並不是高難度的事。
其中,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已擁有三億一千多萬手機用戶,是全世界最大移動通信運營高,現今市值高達一千八百五十億美元,已是全球第二大市值電訊公司,僅次於美國AT&T。該公司今年一月宣布,斥資二點八四億美元,收購巴基斯坦Paktel百分之八十九股權,是該公司首筆海外投資。中移動CEO王建宙說,該公司將優先考慮在亞洲鄰國的交易。這其實是有前車之鑑的,因為 中移動去年中曾提出以五十三美元收購總部在盧森堡的Millicom,唯最後因價格談不攏而告吹。因此,中移動未來將收購目標放在亞洲,也算是聰明之舉。
透過投資海外拓展國際版圖,將是中國電訊業未雨綢繆、不得不走的一步。這是由於中國國內手機用戶的增長,已步向以農村地區為主力的階段,而因收入較低原因,農村用戶的使用量(消費)肯定比城市來得低,這勢必會拉低公司整體的收入及盈利。
中國電訊業進軍國際還有哪些優勢呢?技術是其中之一。例如中國3G即有自主開發的TD-SCDMA標準,只要中國國內將此技術成功市場化及成熟化,未來將可憑此實力進軍國際,尤其是第三世界,例如非洲、南亞。
中國電訊業其實也不需急於進軍成熟市場,先在起步階段的亞洲市場邁開腳步,站穩腳跟,有助累積雄厚實力,更重要的是「錢」途無量。從數字上即可看出,亞洲電訊業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例如印尼全國人口二億四千萬,手機滲透率不到百分之十六(低於中國的三成七),手機用戶預計今年可大幅增至七千九百萬;越南人口八千二百萬,電訊行業每年以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長;巴基斯坦的市場則更令人垂涎,因為該國手機普及率只有百分之五。甚至在中東地區,僅沙特阿拉伯一國,預計今年的手機市場規模,就達到七十九億美元。
因此,隨著投資海外的步伐邁出,中國移動國際化版圖勢必繼續壯大,使中國電訊企業(尤其移動通信企業)成為全世界注目的亮點,在全球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作者:蕭雅
2007/5/19
中國移動:
http://www.chinamobile.com/
星期五, 5月 18, 2007
企業巡禮:佑威(U-Right)
港製衣廠借納米轉型 .蕭偉基
香港公司佑威國際引進瑞典納米技術處理成衣,迅速擺脫金融危機的魔咒,銷售急速攀升﹔佑威還通過技術轉讓,放大納米科技的經濟效應,成為納米技術市場化的先鋒。
近年來,納米(奈米)科技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政府、學術界與企業界積極研究的項目,但能夠真正市場化、產業化的項目寥寥可數。香港的成衣製造與零售企業佑威國際(U-Right)引進瑞典德高(Texcote)的納米處理技術,將之用在紡織品上,使產品具有防水、防污等功能,是少數能夠將納米技術市場化的例子。
成立於一九八三年的佑威,初期只是一間出售中低檔次休閒服的公司,於一九九四年進軍中國大陸市場,透過特許經營模式,迅速擴大銷售網絡。佑威目前在中國大陸已經擁有約三百間專營店,在香港擁有二十五間門市,並且在二零零一年進軍中東市場,目前在中東六個國家以特許經營方式開了十九間店。
身為創辦人的佑威國際主席梁鄂表示,亞洲金融風暴後,由於經濟低迷、零售市道疲弱以及市場競爭加劇、毛利率下降等因素,促使佑威想辦法使產品增值,提高競爭力。二零零一年,佑威取得瑞典德高技術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的獨家使用權,並且入股德高國際,持有百分之五十一的股權,掌握了科研的能力。梁鄂說,隨著中國紡織品配額在二零零五年取消,佑威希望以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開拓市場。
除了中國大陸和香港外,佑威也積極將其納米處理技術向其他國家推廣,已經和日本、西班牙及巴基斯坦的企業簽訂了協議,在這些國家分銷經德高技術處理的產品及推廣有關納米技術。
佑威首先推出的是經納米處理的衣物。梁鄂介紹,經德高技術處理過的衣物具有防水、防污、防油、防血、抗菌等功能﹔抗菌效果較未經納米處理的高出百分之九十以上。去年非典型肺炎疫潮爆發時期,佑威趁勢推出納米口罩和納米保護袍。其中納米口罩在大陸及香港賣了約一千萬個。
專研納米科技的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陳子亭表示,應用於紡織品上的納米技術漸趨成熟,其實用之處在於防水、防污方面的功能及耐用性。
梁鄂說,德高的納米處理技術除了可以用於一般紡織品之外,也可以用在絲綢、羊絨,以及紙張、玻璃、瓷磚、油漆及木料等非紡織品上。繼納米環保服裝系列後,佑威更與不同公司合作,將納米技術拓展到服飾以外的範疇,例如醫護用品、休閒鞋、毛絨玩具、布藝手袋及家居用品等。佑威向相關公司收取技術轉移、設備及商標使用等費用,成為公司一大利潤來源。
業績因納米優化
佑威將傳統業務與高科技結合,已經發揮了增值效果,引進納米技術後,佑威的業績有明顯的變化。截至零四年三月的全年業績統計顯示,其納米技術業務營業額達一點四九億港元,上升九倍。梁鄂表示,佑威計劃將納米業務比例提高至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因為「市場有這個需求」。佑威還透露,經納米處理的成衣,毛利率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比未經納米處理的百分之四十高。
梁鄂表示,佑威每年將利潤的一成用作研發,不斷的尋求技術的突破。為配合德高技術業務向上游生產線發展的趨勢,佑威旗下德科納米紡織四月份與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研究開發中心簽訂技術顧問合同,為期三年。該中心會協助德科納米研究開發德高技術在相關紡織品或成衣上的應用技術。佑威也於零二年七月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簽訂技術顧問協議,委託中科大為技術顧問,繼續研發及提升瑞典德高技術的應用與功能。
梁鄂表示,納米處理漸獲接受,「從以前的需要找客戶到現在的客戶主動找我們」。佑威的廠房在廣東的深圳及順德,由于佑威自己的產品只有約一成有經過納米處理,待新廠房落成後,納米處理業務可進一步增長。在零售市場方面,佑威將鎖定中國最具潛質的二、三線城市,擴大特許銷售網絡。
作為一家總部在香港及在香港上市的企業,香港除了作為融資基地之外,「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也讓佑威在香港有新的部署。佑威計劃在香港設立瑞典德高技術處理設備,為海外品牌的產品進行納米加工,再以零關稅進入中國市場,既可降低入口成本,又可利用產品的附加值,提升其於國內零售市場的競爭力。此外,集團正積極研究在香港設立瑞典德高化學原料配製基地,藉以減低原料進口中國及瑞典德高技術處理的成本,讓技術得以普及。
原刊於2004年8月22日號亞洲週刊: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l&Path=2274119982/34al1a.cfm
U-Right:
http://www.u-right.com.hk/
香港公司佑威國際引進瑞典納米技術處理成衣,迅速擺脫金融危機的魔咒,銷售急速攀升﹔佑威還通過技術轉讓,放大納米科技的經濟效應,成為納米技術市場化的先鋒。
近年來,納米(奈米)科技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政府、學術界與企業界積極研究的項目,但能夠真正市場化、產業化的項目寥寥可數。香港的成衣製造與零售企業佑威國際(U-Right)引進瑞典德高(Texcote)的納米處理技術,將之用在紡織品上,使產品具有防水、防污等功能,是少數能夠將納米技術市場化的例子。
成立於一九八三年的佑威,初期只是一間出售中低檔次休閒服的公司,於一九九四年進軍中國大陸市場,透過特許經營模式,迅速擴大銷售網絡。佑威目前在中國大陸已經擁有約三百間專營店,在香港擁有二十五間門市,並且在二零零一年進軍中東市場,目前在中東六個國家以特許經營方式開了十九間店。
身為創辦人的佑威國際主席梁鄂表示,亞洲金融風暴後,由於經濟低迷、零售市道疲弱以及市場競爭加劇、毛利率下降等因素,促使佑威想辦法使產品增值,提高競爭力。二零零一年,佑威取得瑞典德高技術在中國大陸及香港的獨家使用權,並且入股德高國際,持有百分之五十一的股權,掌握了科研的能力。梁鄂說,隨著中國紡織品配額在二零零五年取消,佑威希望以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開拓市場。
除了中國大陸和香港外,佑威也積極將其納米處理技術向其他國家推廣,已經和日本、西班牙及巴基斯坦的企業簽訂了協議,在這些國家分銷經德高技術處理的產品及推廣有關納米技術。
佑威首先推出的是經納米處理的衣物。梁鄂介紹,經德高技術處理過的衣物具有防水、防污、防油、防血、抗菌等功能﹔抗菌效果較未經納米處理的高出百分之九十以上。去年非典型肺炎疫潮爆發時期,佑威趁勢推出納米口罩和納米保護袍。其中納米口罩在大陸及香港賣了約一千萬個。
專研納米科技的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陳子亭表示,應用於紡織品上的納米技術漸趨成熟,其實用之處在於防水、防污方面的功能及耐用性。
梁鄂說,德高的納米處理技術除了可以用於一般紡織品之外,也可以用在絲綢、羊絨,以及紙張、玻璃、瓷磚、油漆及木料等非紡織品上。繼納米環保服裝系列後,佑威更與不同公司合作,將納米技術拓展到服飾以外的範疇,例如醫護用品、休閒鞋、毛絨玩具、布藝手袋及家居用品等。佑威向相關公司收取技術轉移、設備及商標使用等費用,成為公司一大利潤來源。
業績因納米優化
佑威將傳統業務與高科技結合,已經發揮了增值效果,引進納米技術後,佑威的業績有明顯的變化。截至零四年三月的全年業績統計顯示,其納米技術業務營業額達一點四九億港元,上升九倍。梁鄂表示,佑威計劃將納米業務比例提高至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因為「市場有這個需求」。佑威還透露,經納米處理的成衣,毛利率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比未經納米處理的百分之四十高。
梁鄂表示,佑威每年將利潤的一成用作研發,不斷的尋求技術的突破。為配合德高技術業務向上游生產線發展的趨勢,佑威旗下德科納米紡織四月份與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研究開發中心簽訂技術顧問合同,為期三年。該中心會協助德科納米研究開發德高技術在相關紡織品或成衣上的應用技術。佑威也於零二年七月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簽訂技術顧問協議,委託中科大為技術顧問,繼續研發及提升瑞典德高技術的應用與功能。
梁鄂表示,納米處理漸獲接受,「從以前的需要找客戶到現在的客戶主動找我們」。佑威的廠房在廣東的深圳及順德,由于佑威自己的產品只有約一成有經過納米處理,待新廠房落成後,納米處理業務可進一步增長。在零售市場方面,佑威將鎖定中國最具潛質的二、三線城市,擴大特許銷售網絡。
作為一家總部在香港及在香港上市的企業,香港除了作為融資基地之外,「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也讓佑威在香港有新的部署。佑威計劃在香港設立瑞典德高技術處理設備,為海外品牌的產品進行納米加工,再以零關稅進入中國市場,既可降低入口成本,又可利用產品的附加值,提升其於國內零售市場的競爭力。此外,集團正積極研究在香港設立瑞典德高化學原料配製基地,藉以減低原料進口中國及瑞典德高技術處理的成本,讓技術得以普及。
原刊於2004年8月22日號亞洲週刊: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l&Path=2274119982/34al1a.cfm
U-Right:
http://www.u-right.com.hk/
標籤: 企業巡禮
星期二, 5月 15, 2007
1300萬
聽說,AIA有一位營業員最近做了一張大單,一筆的佣金收入就達1300萬港幣,很令人羨慕!
星期日, 5月 13, 2007
懷舊是好生意:大排檔
懷舊是好生意:大排檔
近年,「集體回憶」成了香港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大排檔」或「大牌檔」相信是香港人最深刻的集體回憶之一。
大排檔是早年香港常見的路邊熟食攤檔,是五十至七十年代市民日常光顧祭「五臟府」的地方。在茶餐廳尚未盛行的時代,食物種類繁多,中西兼備的大排檔,因為價格廉宜,所以甚受普羅大眾歡迎,亦是香港特色本土文化的代表。
隨著社會的進步,香港政府認為大排檔的衛生情況欠佳,於八十年代開始停止發新的大排檔牌照,而舊牌照持有人在持牌人及其配偶逝世後,不得由其他人承繼,政府更以現金收回牌照,鼓勵大排檔「上樓」,搬遷到樓上的熟食中心。於是大排檔便買少見少,逐漸消失於香港街頭。儘管如此,大排檔那不拘一格的平民作風與風味,仍為大批市民所懷念。
人類是喜歡回憶的,更有人將一股濃濃的懷舊情,轉化為商機。他就是經營大排檔食品及餐廳的金百加集團主席及董事總經理黃家和。
現年五十餘歲的黃家和,家族從事飲食生意。他自美國返港後,於一九九三年開始推出大排檔品牌茶包,九四年開設大排檔餐廳。
黃家和表示,早在八十年代,人人開始談回歸時,他已開始構思有那些東西可以代表香港。當時驅使他有這個念頭的,是港人移民潮。他說:「那些人並不是真的想走,而是迫於無奈,看不清未來方向。」
「我在香港土生土長,在美國讀書及生活了十幾年,發現在外國,離開香港的人,都對香港有很深的情意結。」
於是在回香港後,黃家和便思考有那些東西可以代表香港,「因為我是做飲食業的,很直接就想到從食品著手,並很自然的聯想到大排檔,因為香港人人都認識」。
「我小時候經常『蹲』大排檔,吃雲吞麵,飲咖啡奶茶。」這種非常生活化的往日情懷,成了黃家和開拓品牌的理念。
剛開始時,大排檔只是出品茶包,當時的顧客年齡層也偏高,以三十五歲以上的成熟市場為主。後來顧客年齡層逐漸降低及拉闊,大排檔也推出更多樣化及年輕化的產品。目前大排檔的產品,包括三合一咖啡、奶茶及鴛鴦、西冷紅茶、綠茶、玄米茶、豆漿、全穀豆漿燕麥早餐等。
大排檔於九四年開主題餐廳,其裝修設計,包括門面、招牌、內部檯凳,以至食物風味等,都充滿舊日大排檔色彩,令顧客不期然的回憶起舊日情懷。黃家和說,開餐廳是為了配合產品,讓市民有渠道直接接觸到產品。
黃家和說,大排檔品牌的受歡迎,也連帶的提升了整個集團的業績及形象,對集團其他的業務(例如供應咖啡奶茶給其他食肆),也有幫助。
大排檔這個名詞,其實不只在香港人所皆知,在海外尤其是香港移民居多的美、加、澳洲華人社區,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所以,大排檔產品,除了香港外,也銷售到北美、澳洲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內地,大排檔品牌及產品市場反應的演變。黃家和說,剛開始時大排檔產品在內地被認為是低檔產品(因名稱關係),後來消費者發現質量好,而且獲得香港十大名牌榮譽,因此逐漸的在內地受歡迎,甚至在上海的工展會中被選為最受歡迎香港品牌。
不管在大排檔餐廳還是金百加總公司辦事處,處處都可見到懷舊設計或玩意兒,不管是大排檔招牌及logo設計,還是擺在那兒的舊式收銀機、餐具、老招牌甚至餐單等,充分顯示出黃家和是一個懷舊的人。辦公室牆上掛著的「沖出香港好未來」標語,更是顯現了黃家和的香港心及企圖心。
黃家和說:「五十多歲的人,到一個年紀時都會靜下來,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反思過去,這可以讓自己繼續前進。」
對於將懷舊化為商機,讀心理學的黃家和著重的反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大排檔:
http://www.daipaidong.com.hk/
蕭雅
2007/5/13
附文:
「大排檔」抑或「大牌檔」?
有兩種說法:
(一)由於當年政府發出給這類街邊攤檔的特別牌照,紙張面積特別大,故名為「大牌」,這些攤檔於是被稱為「大牌檔」。
(二)早年這類攤檔一排排的搭建在馬路旁,於是稱為「大排檔」。
近年,「集體回憶」成了香港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大排檔」或「大牌檔」相信是香港人最深刻的集體回憶之一。
大排檔是早年香港常見的路邊熟食攤檔,是五十至七十年代市民日常光顧祭「五臟府」的地方。在茶餐廳尚未盛行的時代,食物種類繁多,中西兼備的大排檔,因為價格廉宜,所以甚受普羅大眾歡迎,亦是香港特色本土文化的代表。
隨著社會的進步,香港政府認為大排檔的衛生情況欠佳,於八十年代開始停止發新的大排檔牌照,而舊牌照持有人在持牌人及其配偶逝世後,不得由其他人承繼,政府更以現金收回牌照,鼓勵大排檔「上樓」,搬遷到樓上的熟食中心。於是大排檔便買少見少,逐漸消失於香港街頭。儘管如此,大排檔那不拘一格的平民作風與風味,仍為大批市民所懷念。
人類是喜歡回憶的,更有人將一股濃濃的懷舊情,轉化為商機。他就是經營大排檔食品及餐廳的金百加集團主席及董事總經理黃家和。
現年五十餘歲的黃家和,家族從事飲食生意。他自美國返港後,於一九九三年開始推出大排檔品牌茶包,九四年開設大排檔餐廳。
黃家和表示,早在八十年代,人人開始談回歸時,他已開始構思有那些東西可以代表香港。當時驅使他有這個念頭的,是港人移民潮。他說:「那些人並不是真的想走,而是迫於無奈,看不清未來方向。」
「我在香港土生土長,在美國讀書及生活了十幾年,發現在外國,離開香港的人,都對香港有很深的情意結。」
於是在回香港後,黃家和便思考有那些東西可以代表香港,「因為我是做飲食業的,很直接就想到從食品著手,並很自然的聯想到大排檔,因為香港人人都認識」。
「我小時候經常『蹲』大排檔,吃雲吞麵,飲咖啡奶茶。」這種非常生活化的往日情懷,成了黃家和開拓品牌的理念。
剛開始時,大排檔只是出品茶包,當時的顧客年齡層也偏高,以三十五歲以上的成熟市場為主。後來顧客年齡層逐漸降低及拉闊,大排檔也推出更多樣化及年輕化的產品。目前大排檔的產品,包括三合一咖啡、奶茶及鴛鴦、西冷紅茶、綠茶、玄米茶、豆漿、全穀豆漿燕麥早餐等。
大排檔於九四年開主題餐廳,其裝修設計,包括門面、招牌、內部檯凳,以至食物風味等,都充滿舊日大排檔色彩,令顧客不期然的回憶起舊日情懷。黃家和說,開餐廳是為了配合產品,讓市民有渠道直接接觸到產品。
黃家和說,大排檔品牌的受歡迎,也連帶的提升了整個集團的業績及形象,對集團其他的業務(例如供應咖啡奶茶給其他食肆),也有幫助。
大排檔這個名詞,其實不只在香港人所皆知,在海外尤其是香港移民居多的美、加、澳洲華人社區,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所以,大排檔產品,除了香港外,也銷售到北美、澳洲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內地,大排檔品牌及產品市場反應的演變。黃家和說,剛開始時大排檔產品在內地被認為是低檔產品(因名稱關係),後來消費者發現質量好,而且獲得香港十大名牌榮譽,因此逐漸的在內地受歡迎,甚至在上海的工展會中被選為最受歡迎香港品牌。
不管在大排檔餐廳還是金百加總公司辦事處,處處都可見到懷舊設計或玩意兒,不管是大排檔招牌及logo設計,還是擺在那兒的舊式收銀機、餐具、老招牌甚至餐單等,充分顯示出黃家和是一個懷舊的人。辦公室牆上掛著的「沖出香港好未來」標語,更是顯現了黃家和的香港心及企圖心。
黃家和說:「五十多歲的人,到一個年紀時都會靜下來,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反思過去,這可以讓自己繼續前進。」
對於將懷舊化為商機,讀心理學的黃家和著重的反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大排檔:
http://www.daipaidong.com.hk/
蕭雅
2007/5/13
附文:
「大排檔」抑或「大牌檔」?
有兩種說法:
(一)由於當年政府發出給這類街邊攤檔的特別牌照,紙張面積特別大,故名為「大牌」,這些攤檔於是被稱為「大牌檔」。
(二)早年這類攤檔一排排的搭建在馬路旁,於是稱為「大排檔」。
標籤: 懷舊是好生意
星期六, 5月 12, 2007
私募基金叱吒台灣有利香港
私募基金叱吒台灣有利香港
作者:蕭偉基
繼創投基金或風險基金(Venture Capital)後,近年來叱吒全球資本市場而引人注目的,則是「私募基金」或「私人股本基金」(Private Equity Firm)。這類基金與風險基金的其中一項差別在於,他們主要投資在那些已經經營成熟有良好業績並且前景也看好的公司,而非像風險基金那樣,投資在那些風險較高的新興行業(當然,也有相當部份是兼具風險基金與私募基金性質)。因此,不少已被視為夕陽行業而在投資市場上較不受追捧的一些傳統產業企業,近年也因受私募基金青睞而使得股價顯著上升。其中台灣的傳統產業最近也頻受國際私募基金相中,最新的一宗是美國橡樹資本(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於五月十日宣布,以二百八十三億台幣收購台灣的世界最大高爾夫球桿頭製造商復盛,收購溢價百分之十五點七,創下台灣傳統產業被外資收購的最高價格紀錄。
台灣向來以晶圓、電子等產業而為世人所熟悉,然而,事實上台灣的非電子資訊產業,亦即所謂的傳統產業,也在多個領域執世界牛耳,例如世界最大製鞋企業寶成(即香港上市的裕元)、生產電動代步車的必翔、家具生產商順誠(台升)、相機製造商普立爾、名牌單車捷安特、木質百葉窗生產商億豐、世界主要微型風扇生產商建準電機、全球最大潛水衣料製造商薜長興工業、食品業龍頭統一、名牌輪胎正新等。在大勢所趨之下,這些公司大部份都已把生產主力漸漸移往中國大陸。他們的西移讓擔憂台灣產業空洞化的呼聲有增無減,台灣政府也因政治的考量而對企業界投資大陸設下諸多限制,孰不知此乃弄巧成拙之計,許多台商為了生存,不得已採取擺脫台商身份的痛苦抉擇,引進外資作為主要股東使自己「變身」為外資,就是最普遍的手法。這就是近年越來越多外資收購台灣企業的背景。
台灣相關法令規定,台灣企業赴大陸投資有上限百分之四十的限制,這造成了許多台商欲擴大規模,爭取大陸市場的一大阻礙。這也因此造就了國際私募基金投資台灣的良機。一旦私募基金入主這些台灣上市公司,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就會將之在台灣除牌下市,並於適當時候在那些管制較台灣寬鬆、集資效率較高的地方上市,例如香港。因此,香港資本及金融市場也能獲益。
為了避免越來越多台灣上市公司因此而離開台灣資本市場,台灣不少學者專家都呼籲當局,放寬投資大陸的限制,以及允許這類企業重新在台灣上市,免得「肥水流外人田」。就連台灣證交所董事長陳樹日前亦呼籲,政府對台灣企業投資大陸上限應鬆綁。他還表示,如果日後私募基金入主台灣上市公司情況日趨頻繁,將推動這類企業「簡易回台上市」的方便之計,以盼留住他們。
事實上,外國私募資金會將對台灣企業的興趣,由電子業轉向傳統產業,也有規避政策限制及價值上的考量。由於電子產業已是台灣的經濟命脈,所以政府特別的關注,尤其在投資大陸方面,對電子業者的限制比其他行業要來得多,就算外資欲收購台灣的電子企業,也得面對諸多限制。所以,私募基金近年將目標轉向股價多被低估,來自政府阻力又較小的傳統產業。隨著復盛的被收購,估計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傳統產業公司被外資入主。
自二零零五年以來,私募基金開始陸續投資台灣企業,包括以三十九億美元併購台灣三大有線電視系統--東森、中嘉及台灣寬頻,另有至少十五億美元投資其他十多項投資案,包括台新金控、玉山金控等金融業。但是,私募基金在台灣的收購也並非無往不利,美國凱雷集團(Carlyle)去年十一月宣布收購台灣半導體業者日月光,因價格談不攏而於今年四月宣布「破局」。除了價格原因外,台灣當局(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金管會等)的批准與否,也是成功與否的關鍵,尤其當局在對有關資金是否含「陸資」方面,有著幾近歇斯底里的恐懼。
台灣政府的封閉,也造就了香港。目前香港股市已有四十多家台資企業掛牌,其中包括富士康及裕元這兩隻恆生指數股。隨著香港股市屢創新高,中國大陸經濟繼續騰飛,估計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企業來香港上市,其中將不乏一些龍頭企業。台灣首富郭台銘旗下的富士康,在香港上市兩年股價升了數以倍計,且晉身恆生指數股,如此令人滿意的集資效益,的確令許多台商心動。隨著國際私募基金及外資在台灣尋寶遊戲的開始,預估香港將會出現台灣企業上市潮。這有助香港資本市場分散過於依賴中國大陸企業的風險,為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奠定重要的基礎。
2007/5/12
復盛(Fu Sheng):
http://www.fusheng.com/
橡樹資本(Oaktree Capital):
http://www.oaktreecapital.com/OCM_Public/
作者:蕭偉基
繼創投基金或風險基金(Venture Capital)後,近年來叱吒全球資本市場而引人注目的,則是「私募基金」或「私人股本基金」(Private Equity Firm)。這類基金與風險基金的其中一項差別在於,他們主要投資在那些已經經營成熟有良好業績並且前景也看好的公司,而非像風險基金那樣,投資在那些風險較高的新興行業(當然,也有相當部份是兼具風險基金與私募基金性質)。因此,不少已被視為夕陽行業而在投資市場上較不受追捧的一些傳統產業企業,近年也因受私募基金青睞而使得股價顯著上升。其中台灣的傳統產業最近也頻受國際私募基金相中,最新的一宗是美國橡樹資本(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於五月十日宣布,以二百八十三億台幣收購台灣的世界最大高爾夫球桿頭製造商復盛,收購溢價百分之十五點七,創下台灣傳統產業被外資收購的最高價格紀錄。
台灣向來以晶圓、電子等產業而為世人所熟悉,然而,事實上台灣的非電子資訊產業,亦即所謂的傳統產業,也在多個領域執世界牛耳,例如世界最大製鞋企業寶成(即香港上市的裕元)、生產電動代步車的必翔、家具生產商順誠(台升)、相機製造商普立爾、名牌單車捷安特、木質百葉窗生產商億豐、世界主要微型風扇生產商建準電機、全球最大潛水衣料製造商薜長興工業、食品業龍頭統一、名牌輪胎正新等。在大勢所趨之下,這些公司大部份都已把生產主力漸漸移往中國大陸。他們的西移讓擔憂台灣產業空洞化的呼聲有增無減,台灣政府也因政治的考量而對企業界投資大陸設下諸多限制,孰不知此乃弄巧成拙之計,許多台商為了生存,不得已採取擺脫台商身份的痛苦抉擇,引進外資作為主要股東使自己「變身」為外資,就是最普遍的手法。這就是近年越來越多外資收購台灣企業的背景。
台灣相關法令規定,台灣企業赴大陸投資有上限百分之四十的限制,這造成了許多台商欲擴大規模,爭取大陸市場的一大阻礙。這也因此造就了國際私募基金投資台灣的良機。一旦私募基金入主這些台灣上市公司,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就會將之在台灣除牌下市,並於適當時候在那些管制較台灣寬鬆、集資效率較高的地方上市,例如香港。因此,香港資本及金融市場也能獲益。
為了避免越來越多台灣上市公司因此而離開台灣資本市場,台灣不少學者專家都呼籲當局,放寬投資大陸的限制,以及允許這類企業重新在台灣上市,免得「肥水流外人田」。就連台灣證交所董事長陳樹日前亦呼籲,政府對台灣企業投資大陸上限應鬆綁。他還表示,如果日後私募基金入主台灣上市公司情況日趨頻繁,將推動這類企業「簡易回台上市」的方便之計,以盼留住他們。
事實上,外國私募資金會將對台灣企業的興趣,由電子業轉向傳統產業,也有規避政策限制及價值上的考量。由於電子產業已是台灣的經濟命脈,所以政府特別的關注,尤其在投資大陸方面,對電子業者的限制比其他行業要來得多,就算外資欲收購台灣的電子企業,也得面對諸多限制。所以,私募基金近年將目標轉向股價多被低估,來自政府阻力又較小的傳統產業。隨著復盛的被收購,估計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傳統產業公司被外資入主。
自二零零五年以來,私募基金開始陸續投資台灣企業,包括以三十九億美元併購台灣三大有線電視系統--東森、中嘉及台灣寬頻,另有至少十五億美元投資其他十多項投資案,包括台新金控、玉山金控等金融業。但是,私募基金在台灣的收購也並非無往不利,美國凱雷集團(Carlyle)去年十一月宣布收購台灣半導體業者日月光,因價格談不攏而於今年四月宣布「破局」。除了價格原因外,台灣當局(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金管會等)的批准與否,也是成功與否的關鍵,尤其當局在對有關資金是否含「陸資」方面,有著幾近歇斯底里的恐懼。
台灣政府的封閉,也造就了香港。目前香港股市已有四十多家台資企業掛牌,其中包括富士康及裕元這兩隻恆生指數股。隨著香港股市屢創新高,中國大陸經濟繼續騰飛,估計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企業來香港上市,其中將不乏一些龍頭企業。台灣首富郭台銘旗下的富士康,在香港上市兩年股價升了數以倍計,且晉身恆生指數股,如此令人滿意的集資效益,的確令許多台商心動。隨著國際私募基金及外資在台灣尋寶遊戲的開始,預估香港將會出現台灣企業上市潮。這有助香港資本市場分散過於依賴中國大陸企業的風險,為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奠定重要的基礎。
2007/5/12
復盛(Fu Sheng):
http://www.fusheng.com/
橡樹資本(Oaktree Capital):
http://www.oaktreecapital.com/OCM_Public/
星期四, 5月 10, 2007
簡單賺大錢
簡單賺大錢
要賺大錢,其實也不一定需要開什麼大工廠,經營什麼高科技,那才風險大呢!不信你看看:Wal Mart只是經營毫無進入門檻可言,幾乎人人都可做的零售業,就可多年稱霸,成為全球最大企業。再看看中國大陸,首富(至少排前幾名)也不是什麼經營高科技業者,而只是開電器連鎖店的國美老板黃光裕。世界上最有價值品牌,也只不過是一種普通的飲品:可口可樂。
要賺大錢,其實也不一定需要開什麼大工廠,經營什麼高科技,那才風險大呢!不信你看看:Wal Mart只是經營毫無進入門檻可言,幾乎人人都可做的零售業,就可多年稱霸,成為全球最大企業。再看看中國大陸,首富(至少排前幾名)也不是什麼經營高科技業者,而只是開電器連鎖店的國美老板黃光裕。世界上最有價值品牌,也只不過是一種普通的飲品:可口可樂。
星期日, 5月 06, 2007
G.O.D.(Delay NoMore)
G.O.D.
懷舊是好生意:住好啲(G.O.D.)
懷舊是好生意:住好啲(G.O.D.)
一踏入銅鑼灣禮頓中心一樓的「住好啲」(G.O.D.)旗艦店,迴盪耳際的是《你的眼神》、《夜上海》、《魂縈舊夢》、《今天不回家》等懷舊老歌。這樣的氣氛,再配合種種具懷舊香港本土特色的產品與裝潢,讓住好啲不僅成了香港人集體回憶的投射,喚發起香港人的兒時記憶,更打入國際,使之成為香港的代表性設計。短短的十一年時間,由兩位現年也只不過三十餘歲年輕香港人所開的住好啲,透過懷舊的賣點,成功的打造香港創意企業的代表性品牌。
香港本地設計師楊志超、劉玉德創辦於一九九六年的住好啲,秉持「締造優質生活、以原創品牌推廣香港文化」的宗旨,在本地零售市場和海外批發市場迅速脫穎而出。住好啲的產品也由最初的以家具為主,逐步擴展到時裝、手袋、文具等,產品超過二萬多種。
「住好啲」(G.O.D.)(Goods of Desire),從命名開始,就已經是創意的成功典範。楊志超介紹,是先有中文名,之後又剛好想到一個如此貼切的英文名。他說,「住好啲」(「住好一點」之意)這個道地廣東話中文名,「不擺架子,很通俗及正面,因為每個人都想『住好啲』,提高生活質素」。
對於當年為何會有開設住好啲的念頭,略顯腼賟的楊志超說,他本身是則師,亦喜歡拍照,留意舊事物,剛開始時是以自己的收藏、照片來設計產品,純粹玩票性質,後來發覺有一些捧場客,因此產生更大的信心。
楊志超說,其實他們不是刻意懷舊,而是因為一樣東西要舊了才有性格,新簇簇的東西不會有性格。
楊志超說,他和伙伴兩人都有相同理念,兩人都是則師,做家居設計,發現當時市場很兩極化,一是非常高檔,一是非常低價,沒有中間的產品,所以看好這一市場。
剛開始時他們只是在鴨脷洲一間工廠大廈空置單位內經營,「最初要試市場,不是太有信心,因為香港沒有人做過,抱著實驗性的心態」。後來有了一批捧場客,才開在旺區開店,目前共有三家店,分別在銅鑼灣、尖沙咀及上環。
以早年香港常見的舊式信箱、油麻地唐樓、將香港報紙上常見的色情小廣告改成的設計,是住好啲的三大"Singature Print"。住好啲的設計師,充滿創意的將這些圖案設計,做成內褲、手袋、門簾、文件夾、雨傘等,令人莞爾。
具創新風格的麻將、床具,以及象棋型「咕臣」等,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G.O.D.產品。
將人們熟悉的前面寫著「Excersice Book」、後面印著「九因歌」的練習簿,設計成手袋的前後圖案,頓時令人掉入學生時代的回憶。
將粵語粗口以英語諧音Delay NoMore來設計成各種產品,更是大膽的出位之作。
另外,他們也充分利用中國人喜歡的「雙喜」來設計成各種產品,諸如杯盤筷子等餐具、蠟燭、衣服等等。
「雞公碗」、「雙喜龍」茶壺、雙喜痰罐、洗面盆、鐵水杯、舊式熱水瓶等,也在住好啲的「國貨」主題產品展中銷售。
住好啲各種大膽的創意設計,經常引來討論。楊志超說,「我們都希望設計一些東西引人注目。如果一樣東西出來是沒人討論及關注,可以說是設計師的恥辱」。
所以,「住好啲的設計有一些『挑撥』成份,激發大家強烈的感情」。例如「油麻地唐樓」、「報紙分類廣告」設計,反應都頗激烈。
「有人批評為什麼用唐樓這麼低下階層的東西做設計?我們做正正是因為那一點都不低下階層,他們充分表現香港特色,是香港本土的建築,如果帶有色眼鏡去看是不對的。『報紙分類廣告』設計亦如此。這是一個小小的挑戰。」
各種文革時代宣傳畫與標語及當時的「偉大領袖」毛澤東畫像,也是住好啲設計師們喜歡的設計元素。
對於這樣大膽的設計,會不會有所顧忌,楊志超回答:「我們是很正面的利用中國事物及歷史,例如文革、紅衛兵、領袖形象等,不會不尊敬,純粹以幽默手法表達,不那麼嚴肅。我們應該正面去面對歷史文化,就算一些你覺得是羞恥的。要對自己文化有自信,不管是尷尬還是好的,我們都要面對。」
他說,「從正面一點看,中國在大躍進時代是一個天真的年代,沒有像現在那麼市儈。」。
他甚至覺得,中國內地顧客都相當接受、不抗拒文革、紅衛兵等設計,「比香港人更大膽」。
為了使產品有深度及內涵,楊志超還需要看很多資料,讀很多書,和很多人聊,「不只是表面設計那麼簡單」。
雖然從外國留學回港,但楊志超是一個充滿中國心、香港情的年輕人。他之所以以懷舊為題材,以舊物、舊街景、舊照片作為設計上的靈感,也是希望留下給未來的香港人作為資產。
楊志超有志創造有香港及中國民族意識的品牌。他感慨的說,「像法國、美國一些品牌,就很強調他們的民族或國家意識,讓人們一看就知道是法國或美國產品。我們亦要做到有民族特色的香港品牌」。
楊志超也認為,國際化與本土化有衝突,「七八十年代我成長時期,本地人中國文化較強,香港是國際城市亦是一個東方城市。隨著全球化,商場、服飾等越來越趨同了。所以現在是時候做一些東西,現在的年輕人都會對自己的身份很感興趣,就像最近的拆天星碼頭鐘樓事件,反映香港正在轉變」。
住好啲的產品不僅在香港受到本地人及遊客的歡迎,也打進外國及內地市場,甚至有法國著名文具品牌Clairefontaine與他們合作,將他們的「信箱」與「唐樓」設計,印在文具產品上。由於設計大受歡迎,住好啲也吸引不少其他產品及品牌與他們合作Crossover,擦出火花,例如《號外》雜誌、Swarovski水晶等。
楊志超說,未來將籌備新計劃,例如以G.O.D.理念拍電影、開餐廳,帶入航空公司、酒店等。此外,開發更多較低價位產品,使G.O.D.理念普及化,讓更多人享受到優質品味產品,也是住好啲未來的目標之一。
雖然許多時候,懷舊是好生意,但楊志超說,如果太多人做就不是好生意了。他對有意從事懷舊生意人士的忠告是:找出及創造自己的特色,不是一窩蜂。
作者:蕭雅
2007/5/6
http://www.god.com.hk
一踏入銅鑼灣禮頓中心一樓的「住好啲」(G.O.D.)旗艦店,迴盪耳際的是《你的眼神》、《夜上海》、《魂縈舊夢》、《今天不回家》等懷舊老歌。這樣的氣氛,再配合種種具懷舊香港本土特色的產品與裝潢,讓住好啲不僅成了香港人集體回憶的投射,喚發起香港人的兒時記憶,更打入國際,使之成為香港的代表性設計。短短的十一年時間,由兩位現年也只不過三十餘歲年輕香港人所開的住好啲,透過懷舊的賣點,成功的打造香港創意企業的代表性品牌。
香港本地設計師楊志超、劉玉德創辦於一九九六年的住好啲,秉持「締造優質生活、以原創品牌推廣香港文化」的宗旨,在本地零售市場和海外批發市場迅速脫穎而出。住好啲的產品也由最初的以家具為主,逐步擴展到時裝、手袋、文具等,產品超過二萬多種。
「住好啲」(G.O.D.)(Goods of Desire),從命名開始,就已經是創意的成功典範。楊志超介紹,是先有中文名,之後又剛好想到一個如此貼切的英文名。他說,「住好啲」(「住好一點」之意)這個道地廣東話中文名,「不擺架子,很通俗及正面,因為每個人都想『住好啲』,提高生活質素」。
對於當年為何會有開設住好啲的念頭,略顯腼賟的楊志超說,他本身是則師,亦喜歡拍照,留意舊事物,剛開始時是以自己的收藏、照片來設計產品,純粹玩票性質,後來發覺有一些捧場客,因此產生更大的信心。
楊志超說,其實他們不是刻意懷舊,而是因為一樣東西要舊了才有性格,新簇簇的東西不會有性格。
楊志超說,他和伙伴兩人都有相同理念,兩人都是則師,做家居設計,發現當時市場很兩極化,一是非常高檔,一是非常低價,沒有中間的產品,所以看好這一市場。
剛開始時他們只是在鴨脷洲一間工廠大廈空置單位內經營,「最初要試市場,不是太有信心,因為香港沒有人做過,抱著實驗性的心態」。後來有了一批捧場客,才開在旺區開店,目前共有三家店,分別在銅鑼灣、尖沙咀及上環。
以早年香港常見的舊式信箱、油麻地唐樓、將香港報紙上常見的色情小廣告改成的設計,是住好啲的三大"Singature Print"。住好啲的設計師,充滿創意的將這些圖案設計,做成內褲、手袋、門簾、文件夾、雨傘等,令人莞爾。
具創新風格的麻將、床具,以及象棋型「咕臣」等,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G.O.D.產品。
將人們熟悉的前面寫著「Excersice Book」、後面印著「九因歌」的練習簿,設計成手袋的前後圖案,頓時令人掉入學生時代的回憶。
將粵語粗口以英語諧音Delay NoMore來設計成各種產品,更是大膽的出位之作。
另外,他們也充分利用中國人喜歡的「雙喜」來設計成各種產品,諸如杯盤筷子等餐具、蠟燭、衣服等等。
「雞公碗」、「雙喜龍」茶壺、雙喜痰罐、洗面盆、鐵水杯、舊式熱水瓶等,也在住好啲的「國貨」主題產品展中銷售。
住好啲各種大膽的創意設計,經常引來討論。楊志超說,「我們都希望設計一些東西引人注目。如果一樣東西出來是沒人討論及關注,可以說是設計師的恥辱」。
所以,「住好啲的設計有一些『挑撥』成份,激發大家強烈的感情」。例如「油麻地唐樓」、「報紙分類廣告」設計,反應都頗激烈。
「有人批評為什麼用唐樓這麼低下階層的東西做設計?我們做正正是因為那一點都不低下階層,他們充分表現香港特色,是香港本土的建築,如果帶有色眼鏡去看是不對的。『報紙分類廣告』設計亦如此。這是一個小小的挑戰。」
各種文革時代宣傳畫與標語及當時的「偉大領袖」毛澤東畫像,也是住好啲設計師們喜歡的設計元素。
對於這樣大膽的設計,會不會有所顧忌,楊志超回答:「我們是很正面的利用中國事物及歷史,例如文革、紅衛兵、領袖形象等,不會不尊敬,純粹以幽默手法表達,不那麼嚴肅。我們應該正面去面對歷史文化,就算一些你覺得是羞恥的。要對自己文化有自信,不管是尷尬還是好的,我們都要面對。」
他說,「從正面一點看,中國在大躍進時代是一個天真的年代,沒有像現在那麼市儈。」。
他甚至覺得,中國內地顧客都相當接受、不抗拒文革、紅衛兵等設計,「比香港人更大膽」。
為了使產品有深度及內涵,楊志超還需要看很多資料,讀很多書,和很多人聊,「不只是表面設計那麼簡單」。
雖然從外國留學回港,但楊志超是一個充滿中國心、香港情的年輕人。他之所以以懷舊為題材,以舊物、舊街景、舊照片作為設計上的靈感,也是希望留下給未來的香港人作為資產。
楊志超有志創造有香港及中國民族意識的品牌。他感慨的說,「像法國、美國一些品牌,就很強調他們的民族或國家意識,讓人們一看就知道是法國或美國產品。我們亦要做到有民族特色的香港品牌」。
楊志超也認為,國際化與本土化有衝突,「七八十年代我成長時期,本地人中國文化較強,香港是國際城市亦是一個東方城市。隨著全球化,商場、服飾等越來越趨同了。所以現在是時候做一些東西,現在的年輕人都會對自己的身份很感興趣,就像最近的拆天星碼頭鐘樓事件,反映香港正在轉變」。
住好啲的產品不僅在香港受到本地人及遊客的歡迎,也打進外國及內地市場,甚至有法國著名文具品牌Clairefontaine與他們合作,將他們的「信箱」與「唐樓」設計,印在文具產品上。由於設計大受歡迎,住好啲也吸引不少其他產品及品牌與他們合作Crossover,擦出火花,例如《號外》雜誌、Swarovski水晶等。
楊志超說,未來將籌備新計劃,例如以G.O.D.理念拍電影、開餐廳,帶入航空公司、酒店等。此外,開發更多較低價位產品,使G.O.D.理念普及化,讓更多人享受到優質品味產品,也是住好啲未來的目標之一。
雖然許多時候,懷舊是好生意,但楊志超說,如果太多人做就不是好生意了。他對有意從事懷舊生意人士的忠告是:找出及創造自己的特色,不是一窩蜂。
作者:蕭雅
2007/5/6
http://www.god.com.hk
標籤: 懷舊是好生意
星期四, 5月 03, 2007
非洲商機
隨著中國及印度崛起,世界經濟未開發的最後一大塊處女地,就只剩下非洲了。雖然面對重重艱險,甚至生命危險,但 為了賺錢,大家都前仆後繼的前往非洲。以下是一些有關非洲商機的網站:
www.invest.net.cn/
www.feizhou.gov.cn
www.invest-union.org.cn/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11/04/content_5288657.htm www.zynews.com/2007-04/27/content_448173.htm
www.invest.net.cn/
www.feizhou.gov.cn
www.invest-union.org.cn/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11/04/content_5288657.htm www.zynews.com/2007-04/27/content_448173.htm
標籤: 商機